陳小兵,河南省腫瘤醫院內科副主任、消化內科二病區主任;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優秀青年科技專家;河南省抗癌協會腫瘤營養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鄭州分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鄭州分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隨著環境的惡化,如果說“癌癥”這個詞已經“婦孺皆知”,恐怕毫不夸張。無論是繁華都市,還是偏遠山村,都有人患癌癥,都有人談癌癥,都有人怕癌癥。何為癌癥?癌癥從哪里來?其機理是什么?幾乎每一個人都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采訪了河南省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二病區主任陳小兵。
「 三分之一的癌癥可預防 」
陳小兵解釋說,人體由億萬個細胞組成,正常情況下,各種細胞均按照規則有序地生長著。一旦身體遭受外來有害物質,包括化學、物理、生物的,或者身體內部有害物質刺激,一些細胞可能會無限制地分裂、增殖、擴散,即癌細胞。簡而言之,癌癥就是由機體正常細胞異常增殖所形成的新生物質。
中西醫關于腫瘤發病原因的論述有很多,大致可以歸納為3個方面:環境因素、心理應激、生活方式。其中,生活方式因素是癌癥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胡吃、海喝、瞎抽,日積月累就造成了癌癥的發生。
陳小兵說,現代醫學界對腫瘤有三大共識:第一個共識是腫瘤不是外來的,是由自體細胞突變而來的;第二個共識是腫瘤為一種慢性病;第三個共識是腫瘤為一種難治性、非傳染性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1/3的癌癥是可以預防的;1/3的癌癥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可以治愈的;1/3的癌癥患者,可以通過現有的醫療措施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改善預后。
「 再好的治療也不如不患病 」
陳小兵介紹,癌癥的預防分為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改變生活方式,減少或消除各種致癌因素。他舉例說,一個40歲的女性朋友,自述有家族遺傳史,其母親、姨媽、外婆均被癌癥奪去了生命。然而其48歲的姐姐通過行為方式的改變、飲食習慣的調整,積極地預防癌癥,至今也沒有發現任何癌癥的跡象。
二級預防——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據陳小兵介紹,河南省腫瘤醫院從2013年開展“國家城市癌癥早診早治”項目以來,該院已經診斷出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癥近300例;這些人在癌癥早期就得到了很好的治療,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三級預防——規范治療,長期生存不是夢想。陳小兵說,癌癥并非是“談癌色變”的時代認為的不治之癥,或者說并非是患了癌癥就等于“被判了死刑”,很多患者經過科學規范的治療,實現了長期生存。他還舉例說,有的人在患癌癥之后又生存了二三十年,基本生活質量不受影響,看起來和正常人沒有什么區別。
陳小兵說,一級預防最重要,再好的治療也不如不患病,可以說“一分預防,勝過百分治療”。
「 說“包治百病”肯定是謊言 」
陳小兵稱,雖然醫學技術越來越發達,攻克疾病的手段越來越豐富,但是醫學自身也有無奈,“包治百病”肯定是謊言。正如郎景和院士認為的那樣,醫生的作用更多的是幫助患者減輕痛苦,從情感上給予他關懷。治療并不總意味著治愈某種疾病,有時候意味著減輕痛苦。
陳小兵進一步解釋說,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強、風險性高的學科,有太多的不可預測性,很多疾病都是現代醫學無能為力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社會宣傳了太多的“妙手回春”,報道了太多的“藥到病除”,醫學的無奈和高風險反而被忽視了,醫學的奇跡被夸大了,從而使患者的期望值被無限放大。
據了解,惡性腫瘤治療的現狀并不容樂觀,手術治療目前已經進入瓶頸期,放射治療的兩大瓶頸并未突破;腫瘤內科治療也進入平臺期,化療的效果尚不盡如人意,內分泌治療進展也不滿意。
「 健康生活方式是防癌“絕招” 」
陳小兵說,預防癌癥要從生活點滴做起: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態平衡;充足睡眠,定期體檢。
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全球1歲以上人口主要死因歸類調查結果顯示:行為生活方式因素占60%,環境因素占17%,生物因素占15%,衛生服務因素占8%。1996年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研究報告顯示,健康生活方式可以使美國人均壽命延長10年;而如果采用醫療方法,要使美國人均壽命延長1年就需要數百億乃至上千億美元。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需要醫學知識的教育和普及,居民只有接受了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才能逐步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十大垃圾食品:油炸食品,罐頭類食品,腌制食品,加工的肉類食品(火腿腸等),肥肉和動物內臟類食物,奶油制品,方便面、燒烤類食品,冷凍甜點,果脯、話梅和蜜餞類食物。人們要盡量不吃或少吃這些垃圾食品。
十大健康食品:大豆(豆漿、豆奶等),十字花科蔬菜,牛奶(酸奶),海魚,番茄,綠茶,黑木耳等菌菇類,胡蘿卜,蕎麥,禽蛋蛋白。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應該盡量選擇這些健康食品。
陳小兵還說,吸煙也是引起肺癌等腫瘤的危險因素;酒是一把雙刃劍,適量飲酒,酒也可以成為健康之友。他認為,適量運動是最好的選擇,生命在于科學運動,最好的運動是步行。
據陳小兵介紹,目前中國每年有120萬人因吸煙致死,吸煙對中國年經濟損失達到約650億元人民幣。煙霧中含有4000種化合物,其中43種是致癌物,鼻癌、口腔癌、食管癌、咽喉癌、肺癌、胃癌、胰腺癌、腎癌、膀胱癌、宮頸癌、骨癌和血液系統腫瘤等十幾種癌癥與吸煙相關。同時,“二手煙”的危害也相當大,尤其是婦女和兒童應該盡量避免接觸“二手煙”。因此,全民戒煙,對于預防癌癥很有必要。
過量飲酒也是致癌的因素之一,大量飲酒會增加口腔、咽喉和食道發生癌癥的風險,又抽煙又喝酒的人患上這些癌癥的風險特別高。酗酒可以灼傷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而胃炎有轉變成胃癌的可能性。長期酗酒,可明顯損傷肝細胞,易發生肝硬化,由此可以進一步發展成肝癌。酒精還可以增加乳腺癌的風險。
原衛生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年)指出,成年男性一天飲用酒的酒精量不要超過25克,成年女性一天飲用酒的酒精量不要超過15克。養生專家指出:白酒每天不要超過10毫升,紅酒每天不要超過100毫升,啤酒每天不要超過300毫升。
“保持心態平衡,保證充足睡眠,做到定期體檢,對于預防癌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陳小兵特別提醒,長期睡眠不足6小時易患癌癥。
「 如何篩查自己是否患癌癥 」
定期體檢很重要,專業的體檢機構能夠提供專業化、系統化的防癌體檢,建立多層級的腫瘤篩查體系,精心設置各種個性化防癌體檢套餐、健康體檢套餐、特色套餐、單病種篩查套餐、患癌風險評估和腫瘤預防保健計劃。
哪些人需要做防癌體檢呢?陳小兵說,綜合考慮,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年齡因素 四五十歲是癌癥高發年齡,一般認為40~65歲的人應該定期進行防癌體檢。鑒于多數癌癥有年輕化趨勢,體檢開始的年齡可以提前。
性別因素 男性應注重肺、肝、食管、胃、結腸、直腸、鼻咽、胰腺、腎、膀胱、喉、膽囊、甲狀腺等部位的檢查,女性除做以上項目的檢查外,還應定期進行乳腺、宮頸、子宮、卵巢等婦科檢查。
遺傳因素 有血緣關系的三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一種或幾種癌癥,應盡早做防癌體檢。對于幾代家族中都有同樣病史的成員更應高度重視。
心理因素 情緒或心理長期壓抑,會抑制人體免疫機能,影響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消滅。建議長期性格壓抑、免疫力低下者應進行防癌體檢。
生活方式 營養不平衡、飲食不衛生、經常不運動、煙酒不節制、心理不平衡、睡眠不充足、生活不規律等,有以上不良生活方式者應定期進行防癌體檢。
癌前疾病 癌前疾病和病變是指有較大可能發展或轉變成為癌癥的疾病和病變,例如黏膜白斑病、乳腺不典型增生、乳腺纖維腺瘤、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大腸絨毛狀腺瘤、家族性大腸腺瘤病、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潰瘍、胃大部切除術后的殘胃、皮膚慢性潰瘍、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所致的結節性肝硬化、膽囊炎伴有的膽囊上皮不典型增生等。有以上疾病者更應該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定期做防癌體檢。
地域和職業環境 某種癌癥高發區人群應特別注意做相關檢查。生活環境受致癌物污染、經常接觸放射性物質、紫外線或有毒化學物質(如亞硝胺、苯、砷等)的人員,應列為防癌普查的對象。
“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陳小兵說,一般情況下人們在接觸一定量的致癌物質或促癌物質10年或更長時間以后,才會引起細胞突變進而發生癌變的。大約有77%的癌癥患者在確定診斷時是在55歲以上。在這一漫長過程中,人們有充分的時間進行預防、干預和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從原位癌發展到浸潤癌需要經過5~8年時間,有的甚至長達12年,在這期間,患者或醫生可根據其異常表現——“報警信號”,及早發現它并予以早期治療。
「 出現以下情況應引起重視 」
消瘦 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發現體重在短期內明顯下降,譬如在一兩個月內下降四五千克,這很有可能是身體某個部位長有惡性腫瘤的第一個信號,尤其是胃、食管、肺和胰腺癌;消瘦也可能是何杰金氏淋巴瘤和腎細胞癌的早期信號。
發熱 發熱不是癌癥的早期信號,卻是癌癥的常見癥狀。如果長期低熱而又找不出原因時,應想到有患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疼痛 疼痛一般是癌癥患者的晚期常見癥狀,但是一些疼痛出現也可能是某些癌癥的早期階段。如肉瘤早期可表現為肌肉疼痛,原發性骨腫瘤表現為骨痛,膀胱腫瘤表現為小便排空前的疼痛,睪丸腫瘤表現為陰囊痛,口咽癌表現為口腔疼痛等。
不常見的出血和分泌物 便血常是結腸癌的早期信號,應做大便潛血試驗和直腸檢查;咯血及痰中帶血是肺癌或呼吸道腫瘤的報警信號;乳頭自發性出血可能是患乳腺癌的征兆;血尿可能是膀胱癌的早期信號;絕經后的婦女發現陰道異常出血,應警惕是否患有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
大小便習慣改變 大小便一向很規律的成年人,一旦發現其習慣改變,可能是患結腸癌或直腸癌的早期報警信號。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剌激癥狀而非急性尿路感染時,應當想到膀胱癌的可能;排尿困難或中斷以及血尿異常,意味著有患前列腺癌和膀胱癌的可能性。
經久不愈的潰瘍 皮膚潰瘍長期不愈合,意味著皮膚基底細胞癌或基底鱗狀細胞癌;口腔潰瘍不愈合,特別對于長期吸煙,有口腔黏膜紅斑和白斑以及年齡在50歲以上者,應當想到患口腔癌的可能性;陰道或男性外生殖器部位的經久不愈潰瘍,應及時做活體組織檢查。
不消的腫塊或結節 乳房腫塊或結節常常是早期乳腺癌的信號;淋巴結腫硬,睪丸或軟組織單個結節或腫塊,當持續而又不能確定其為良性時都應進行活體組織檢查;皮膚上的疣或黑痣如果發生顏色加深、增大、瘙癢等異常時,常常是惡性變化的早期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