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狂、肉食動物、吸霾戰士……當心心血管病突然找上你!心血管病離你有多遠?30年?40年?還是一生的距離?當“某某加著班突然心梗猝死”的消息再也不是新聞時,這些可怕的疾病或許就在不遠處等著你。
“心血管疾病是一種生活方式病”
網上一直流行著“不作死就不會死”這句話,將此句玩笑話放在心血管疾病上,則變成冰冷的黑色幽默。因為死亡數據就是那么血淋淋地擺在你面前——中國每年約有350萬人死于各類心血管疾病,平均每10秒就有一個患者死亡。而為什么說“作”,是因為心血管疾病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病。
國內著名心血管內科專家胡大一教授拿著手機說,剛剛看到關于兩名醫生的報道,一人50歲時心臟猝死,另一人48歲時腦出血成了植物人。醫生工作過度疲勞,加之一半以上的男醫生都在抽煙、喝酒,應酬時不注意控制自己,以工作忙為借口不去運動。4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上環境污染,即使掌握醫學知識,也逃不過健康的規律。
◎ 運動減少。胡大一說現在年輕人出門就坐車,購物就上網,兩三站路都懶得走。而他年輕的時候別說沒車,騎自行車都很奢侈,最起碼保證了一定的運動量。
◎ 飲食不健康。在從前,一個成年人一個月250克豬肉,想不健康飲食都不成,那時別說心肌梗死,糖尿病都很少見,高血壓病也不普遍。現在人吃肉多、吃糖多,蔬菜、水果卻吃得很少。
◎ 喝酒吸煙者數量明顯增加。不少55歲前得心肌梗死的患者,僅因為大量吸煙,沒有高血壓病也遭遇了心肌梗死。
◎ 精神壓力增大,工作過度疲勞。現在的孩子甚至從幼兒園時期就開始有學業壓力,之后還有就業壓力。
◎ 環境污染,PM2.5爆表。
“我一個快70歲的人天天勸說三十幾歲的人要愛護心臟,告訴他們把命運寄托在支架上太不靠譜。”胡大一說。
淡薄的健康意識讓人總覺得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離自己很遙遠,總是懷揣著年輕時多努力打拼事業,爭取提早退休,然后云游四方的夢想,但是現實卻是不少人30多歲就出現了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或許有人會僥幸地認為,只要放了支架就可以一勞永逸,事實是心血管病到了需要放支架的程度時,說明你已經不能逆轉回健康狀態了,支架治療只是多害相較取其輕。
胡大一說首先要丟掉幻想,不管現在支架技術有多好,將近60%的男性及將近45%的女性沒有任何先兆會突發心肌梗死或者現場外猝死。這種時候即使醫院設備再好、技術再好、支架再好,但是根本沒有時間也來不及上醫院。即放了支架,就說明你已經是患者。但是,支架本身是異物,如果沒有保管好,里面同樣會有長血栓的可能。“心臟的血管像大樹一樣,一個地方放了支架,如果你還不去改變生活方式,別的地方還會長。難道要支架放得越來越多,錢花得越來越多,病情越來越不好嗎?因此,不要把命運寄托在放支架上,這太不靠譜了!”
“醫院同樣需要‘4S店’”
每個車主都知道車應該定期保養檢修,但并不是每個患者都會時刻注意身體的“保養”。醫生往往覺得不是他的責任,治療過程到放完支架便結束了。胡大一把現在的醫院形象地比喻成車輛銷售,僅僅是把車賣出去,卻沒有對其保養和維修。“如果汽車賣了之后一直開到大修,即使再好的車,都會很快報廢,而且車輛越好開壞了才會越心疼。”在胡大一眼中“4S店”是全新的醫療模式,是目前醫療體制所缺乏的。胡大一所提倡的心血管病的“4S店”會提供怎樣的服務呢?
◎ 藥物處方。從患者角度出發,放下住院這幾天能否把藥調好不說,同樣的藥每個患者需求的劑量是不同的。有些上年紀的患者吃一把藥,很多藥是相互作用的,有些副作用甚至會把人致殘致死,但是醫生卻沒有精力主動管理、及時發現、及早梳理。很多人回家后不知道為什么要長期吃藥,化驗單正常之后便自動停藥。尤其在養生文化的影響下,覺得“是藥三分毒”,拿到藥一看說明書就被嚇壞了,往往會隨意停藥,所以個體化的調藥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 運動處方。一個做過支架或搭橋手術的患者,他其實是應該運動的,但是要根據其心臟的情況,還要看他是否有其他病癥。比如患者除了心臟病外還有腰椎病,他應該做什么樣的運動,從多大運動量開始?如何逐漸增大運動量,最后達到什么程度,比如一個32歲的心臟病患者還能否恢復性生活?患者在醫院很難對醫生啟齒問這樣的問題,“4S店”就要替患者考慮到。在生活中,太多患了心肌梗死的患者不敢“動”,不敢坐飛機,不敢旅行。
◎ 營養處方。得了心臟病應該注意飲食,怎樣才能做到吃動兩平衡?要將運動和飲食有效結合起來。
◎ 心理處方。讓患者心里有底,不要因為對支架、搭橋不了解而糾結、焦慮,甚至出現驚恐,稍微覺得不舒服就以為又犯病了。患者的這些癥狀都非常類似,為此他們會反復去醫院看病,反復住院,反復造影,浪費很多資源,人也越活越痛苦。
◎ 戒煙酒處方。如果得了心肌梗死還吸煙喝酒,還會出現血栓。
胡大一眼中的健康是——
“健康不等于沒病和衰弱,健康是心身的全面健康和良好的適應能力,社會很多爛事,你不能因為這些傷了自己的身體。”
“健康是尊嚴,如果得了偏癱之類的病,尊嚴都沒有了。”
“健康是資源。”
“健康是能力,需要知識積累,需要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健康是責任,寧愿花錢買一堆包,為什么不投資健康呢?”
(據《健康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