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科學的康復干預,可減輕或消除卒中患者的功能障礙,能有效提高其生存質量。卒中后的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過程,需要患者及家屬的密切配合才能有好的療效。當前不少患者及家屬對卒中后康復治療存在種種認識誤區,致使病情加重。
誤區一:重藥物治療忽視康復治療
很多患者康復意識不強,認為打針吃藥就能恢復,事實并非如此。急性期的藥物治療可以穩定病情,但是沒有什么藥物能對卒中后康復起直接作用,康復手段是卒中后遺癥最有效的醫治方法。若不進行康復干預,其各種功能障礙非但無法恢復,反而還會出現肌肉萎縮、骨質疏松、肌肉及關節攣縮、體位性低血壓、心肺功能減退,甚至還會帶來終身殘疾。
誤區二:急性期不宜康復治療
不少卒中患者及其家屬認為,康復治療要從神經內科出院后開始,對急性期康復重視不夠或知之甚少。實際上,卒中康復越早進行,患者的恢復情況就會越好。急性期積極地投入康復訓練,能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明顯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誤區三:短期康復治療無效不再堅持
患者和家屬盼望早日康復,在短時間內未看到顯著的療效時,就認為康復沒有效果,便會失去信心而終止治療。其實,卒中后康復是個緩慢的過程,至少需要1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有顯著恢復。發病1~3個月內為恢復最佳期,6個月后肢體的恢復進程相對減慢,但語言、認知等功能在兩年內仍有進一步改善的可能。
誤區四:重肢體活動而輕視其他問題
卒中患者大多會遺留肢體活動障礙,人們往往關注于此而忽視其他問題,如心理、語言、感覺上的問題。卒中患者遺留多種障礙,精神打擊很大,可能出現多種心理問題,輕者影響康復效果,重者危及生命。關注卒中患者的心理問題,對其整體康復是非常有必要的。
誤區五:訓練強度越大越好
許多卒中患者家屬希望患者能早日康復,積極幫助其進行康復訓練。但是訓練太過或不當,無法達到平衡與和諧,不僅不能讓患者早日康復,還會帶給患者更大的痛苦,以至于拖延康復。滕秀英提醒,在患者患病早期,其肌肉松弛,被動活動關節過度或時間過長易造成關節周圍肌肉、肌腱等軟組織損傷,形成慢性炎癥和粘連,甚至還會引起關節脫位和骨折,從而“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