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早在2000年前就認識到氣血平衡、臟腑平衡、陰陽平衡是維持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中醫(yī)治病常用調(diào)理的方法,就是為了維持人體平衡,恢復健康。可見“生命在于平衡”對于中國人并非是個新的命題。1940年出生的安徽省中醫(yī)院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韓明向就傾向于這種養(yǎng)生觀點,他認為,影響生命健康和長壽的諸多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把握住動靜平衡、飲食平衡、心態(tài)平衡,就是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
一、動靜平衡 掌握其度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生命在于運動”的名言早已家喻戶曉,很多人通過運動增強體質(zhì),減少生病,延長壽命。古人認為,動則不衰,流水不腐。
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生命在于靜養(yǎng)”,如佛家主張靜心養(yǎng)神,強調(diào)寂靜,認為靜能生慧,斷妄言,除煩惱,平衡心態(tài),也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生命究竟在于運動還是靜養(yǎng)呢?韓明向認為,其實這兩者并不矛盾,關(guān)鍵在于掌握其度,不要太過或不及,必須把握相對平衡。中醫(yī)認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就是這個道理。華佗提倡“常欲小勞”,形勞而不倦,是值得推廣的。
就運動而言,除了體力運動外,還有腦力勞動,兩者都要講究平衡,運動后都要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恢復運動后的疲勞,保持勞逸、動靜的平衡。若長期缺乏體力或腦力活動,必然會引起體力或腦力衰退,反之運動過度,沒有足夠時間恢復疲勞,也會加速身體的磨損。韓明向舉例說,一些文藝明星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腦力勞動過度,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導致英年早逝。運動員或體力勞動過度者,日久會導致運動性勞損,出現(xiàn)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紊亂,引發(fā)多種病變。可見生命在于運動是相對的,過度運動也有害于健康。
二、飲食平衡 持之以恒
飲食平衡主要包括食物品種均衡、一日三餐均衡、維持體重均衡。
中醫(yī)認為,“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韓明向認為,食不厭雜,樣樣都要吃一些,做到葷素搭配、以素為主、粗細搭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群要以粗糧為主,切莫偏食。豆制品等高蛋白食物,要經(jīng)常吃一些。
一日三餐均衡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卻不易做到。一些年輕人常常不吃早飯,這有害于健康;更有些人為了社交應酬,經(jīng)常晚餐暴飲暴食,使得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多起來了,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成為常見病。
韓明向說,維持體重均衡的主要手段是飲食調(diào)節(jié)。體重偏重者,尤其是大腹圍者應適當減少熱量,主要限制糖和脂肪,必須保證優(yōu)質(zhì)蛋白、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給;體重偏瘦者適當增加熱量,以維持標準體重為原則,保持新陳代謝的平衡。
三、心態(tài)平衡 健康良藥
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工作中競爭激烈,人們受外界干擾,難免浮躁緊張,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而保持心態(tài)平衡和樂觀情緒對健康非常重要。快樂是健康良藥,遇事多思其有利一端,對人多念其友好一面。常言道:“笑一笑,少一少;惱一惱,老一老。”我們應每天不離歡笑。凡事順其自然,遇事處之泰然,得意之時淡然,失意之時坦然,這是維持心態(tài)平衡的4味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