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二十四孝之“親嘗湯藥”
在中國歷史上,西漢絕對是中國最強盛的一個時期,它跟古羅馬帝國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說起西漢的強盛,很多人會想起漢武帝劉徹的文治武功。然而,漢朝強盛的源頭,卻還得從漢文帝劉恒說起。
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薄姬所生,被封為代王。劉邦死后,呂雉亂政,后被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等人所廢,劉恒被迎入長安,是為漢文帝。劉恒執政后,減租賦、輕徭役,政治清明、國力日盛。他和他的繼承者漢景帝劉啟一起,為漢武帝劉徹構建皇圖霸業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史稱“文景之治”。
劉恒沒有他孫子漢武帝劉徹那樣的赫赫威名,但他卻是中國歷史上最親民、仁孝的皇帝之一。劉恒的母親是漢高祖劉邦的妻子薄姬,劉恒一生侍母至孝。一次,薄姬生病,一病就是三年。劉恒雖貴為皇帝,卻常常親自侍奉母親,守候在母親身旁,衣不解帶。母親的湯藥,他都是自己先嘗嘗,看是否太燙、太苦,沒有問題后再侍候母親服下。他的孝行,贏得臣民的交口稱贊,仁孝之名廣布天下。后來,這件事被后人收入二十四孝,這就是“親嘗湯藥”的故事。
即便是今天看來,劉恒的所作所為也算得上是一個好兒子。但是,“親嘗湯藥”這種事,估計現在發生的可能性不是太大。如今,生病之后吃中藥的患者并不多,大多數患者生病后都是直接吃藥片或輸液,自然也不用兒子先嘗。
親嘗湯藥或可不必,但子女卻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孝敬父母。
首先,兒女可以多學習一些醫藥常識,這樣家中的老人生病時雖不至于自己動手醫治,卻不至于因疏忽大意而耽誤病情。其次,子女應該學習一些急救常識。老年人是心腦血管意外的高發群體,他們突然發病時,等待120救援有時遠水不解近渴,也容易錯過急救黃金時間,所以子女在身邊第一時間進行急救尤為必要。最后,老年人服藥容易錯服、漏服,作為子女,可以定期幫老人清理小藥箱,也可以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幫助老人正確服藥。
世易時移,漢文帝親嘗湯藥的故事只是給我們一個啟發,并不是讓后人刻苦照搬。如何孝敬父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只要發乎心、出乎情,讓老人感到暖暖的愛意,這就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