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江山市素有“兩浙鎖鑰、八閩咽喉”之稱。早在唐武德四年(621年)即開始設縣,距今已近1400年歷史。這里有飲譽中外的浙江省首個世界自然遺產地——江郎山,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文化飛地”的廿八都古鎮,有宋代制瓷工藝“活化石”三卿口古瓷村,有江南毛氏發祥地、毛澤東祖居地清漾毛氏文化村等歷史文化名鎮名村。這里物華天寶,地靈人杰,是鑲嵌在浙西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壯麗的河山鐘靈毓秀,陶冶出優美的民間藝術,使得江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宛若一朵常開不敗的花朵,綻放在江山雋永的山水之間,歷久彌香。其中,廿八都山歌、斷頭龍、江山手獅、江山坐唱班、江山三卿口傳統制瓷工藝等10個項目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山婺劇和廿八都木偶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全國各地非遺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浙江省非遺工作推進尤為凸顯,但非遺傳承工作中普遍存在著民眾對非遺知之甚少的局面,傳承工作面臨種種困難。為了化解這種難題,讓民眾與非遺之間產生“相遇——認識非遺、相知——懂得非遺、相愛——愛上非遺、相守——傳承非遺”的遞進過程,江山市通過學習取經、就地挖掘、深究探索等過程,破解非遺傳承招數層出不窮。
貼近民眾,走進年輕人的心
非遺起源于民間,更要發展于民間。既有國粹經典,也有草根文化,都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回歸生活是最好的保護,接軌現代是最好的傳承。
非遺項目通過口授、肢體、行為和技藝等方式來展示,不具備實物特性。因此,它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完全依賴于人,這就決定了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廣大民眾,尤其是非遺傳承人,但是現在很多非遺項目面臨著嚴峻的傳承斷層危險。當務之急是通過各種方式,結合時代發展特色,宣傳推廣非遺的內涵與價值,以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非遺保護與傳承的隊伍中,讓非遺真正走進年輕人的生活。
如浙江省文化廳編輯出版的《浙里繁花——非遺宣傳手冊(擷英版)》畫冊中的省級非遺項目“江山手獅”就是運用了現代視角,以民眾特別是年輕群體樂于接受的表達方式編寫而成。
手上功夫 獅子王
——《江山手獅舞》
【一個人的獅舞】
獅子?對,我是獅子。我身材嬌小,我喜歡賣萌。別人家的獅子要兩個人舞,可我只要一個人就能托得高高的。因為全是手上的功夫,所以我叫手獅。
【一顆英雄心】
別看我小,要知道我出身不凡,是唐朝農民起義領袖黃巢經過江山時帶來的。大英雄的獅子是等閑之輩嗎?我和小伙伴們組成獅陣,就能肆意變幻,一展百獸之王的雄風。
【獅子王】
我賣得了萌,耍得了酷;扮得了喵星人,演得了獅子王。獨獅舞,我型我帥;雙獅舞,大秀恩愛;群獅舞,排山倒海。如此隨意任性,老少咸宜,功能齊全,真可謂是流傳了千年的一代廣場舞,堪稱活力四射的獅子王!
活態傳承,不拘一格辟蹊徑
曾有學者將非遺保護形容為“活水養魚”,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僵化的、固態的,而是活態的、發展的。基于非遺“無形化”和“活態化”的特性,傳統的“博物館”式保護,即用現代科技手段將非遺項目的文字、音頻等資料記錄下來的方式并不能完全滿足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工作。
非遺和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區別就是活態。非遺傳承的核心是傳承人,重點是可持續性。傳承人在傳承活動中,應結合自己的感悟,把千年文化與現代理念有機結合,賦予“舊”非遺以新生命,產生將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人文元素完美結合的精品,推動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比如說,依托江山婺劇研究院,江山市設立了非遺傳承專業團,集人才培養、展演展示、項目創新為一體,打造江山非遺傳承團隊,創設了集中傳承與分散傳承相互結合,專業傳承與業余傳承相互補充的新模式,力爭讓非遺傳承剛性化、日常化、永續化。通過“老手拉新手”大師帶高徒傳承行動、現場活態展演展示等活動的推進,證明了非遺專業傳承團模式的可行性,探索出了非遺保護與傳承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基地培育,從娃娃抓起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發揮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書本、進課堂、進社區;通過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學研究基地建設,搭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普及的物質載體和平臺,普及宣傳優秀傳統文化。非遺傳承教學基地是讓青少年更直觀生動地感受非遺,體驗非遺,增長非遺知識,提高傳承非遺的自覺性,增強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載體。
為促進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推進區域特色文化品牌建設,江山市公布了江山婺劇研究院、江山市解放路小學、江山中專、廿八都鎮中心小學、縣前社區等近20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其中,江山市解放路小學被評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
江山婺劇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解放路小學于2009年被確立為江山婺劇傳承保護基地,并開始實施“婺劇進校園”,開展婺劇傳承系列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積極營造出婺劇學習及展示氛圍,不僅創編了婺韻健身操,設立了婺劇文化廊,編制了婺劇課間音樂,還開設了婺劇普及課,組建了“春曉婺劇社”和婺劇民樂隊兩個社團,建立了學校戲迷QQ群,通過多種渠道引導師生聽婺劇、唱婺劇、演婺劇、賞婺劇、聊婺劇。每年,學校還邀請市婺劇團專家來校演出,組織小戲迷送戲下鄉、與劇團演員及老年戲迷聯誼等活動,引導廣大師生積極參與各類學習、演出、比賽等活動,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學校婺劇民樂隊的演奏獲浙江省三等獎,開設的婺劇校本課程《相約婺苑》被評為浙江省精品課程。師生參加省首屆婺迷爭鋒戲迷演唱賽活動,兩人進入前20強,并獲“優秀婺劇戲迷”稱號,比賽實況于2012年在央視戲曲頻道《過把癮》欄目播出。

流動非遺,在希望的田野上穿行
靈活機動、簡便易行是流動文化服務區別于固定文化設施服務最大的特點。江山市將流動非遺列為流動文化服務的重要內容,不僅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彌補了服務缺口,擴大了服務半徑,且進一步保障了基層群眾的基本公共文化需求,是固定文化設施服務的拓展和延伸。

通過流動文化加油站、文化走親、文化趕集、文化聯動等形式多樣的流動機制,江山市將非遺文化巧妙地融入其中,送進鄉村、校園、軍營、企業等地方。同時開展文化遺產日等系列節慶活動以及具有江山地域特色的展演展示活動,讓非遺“種子”在“流動”中傳播到更廣闊的天地。
2014年5月,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在江山召開,現場的“流動文化加油站”展示中,流動的活態非遺展示展演獲得與會嘉賓的高度贊賞。為迎接我國第十個“文化遺產日”暨第十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江山市舉辦了“錦繡江山·多嬌非遺”江山市喜迎第十個文化遺產日暨大橋鎮非遺記憶展演展示活動。現場活動有龍獅燈踩街,非遺項目展示展演,野外文物、館藏文物圖片展,流動圖書館現場服務,百名青少年非遺志愿者簽名活動等。活動現場熱力四射,婺劇研究院的精品非遺節目和大橋鎮村民的鄉土民俗展示交相輝映,引得熱情的村民層層圍觀,陣陣叫好。廣大觀眾在歡聲笑語中接觸非遺、了解非遺、愛上非遺、傳播非遺。
非遺是一個民族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非遺已逐步淡出我們的日常生活。非遺是我們記憶中的鄉愁,我們有理由、有責任要不遺余力地讓鄉愁日益清晰、漸行漸近,絕不能讓文化遺產變成“文化遺憾”。
江山非遺一直走在創新實踐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