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由湖北省群眾藝術館首次獨立出品的動漫童話音樂劇《生命的呵護》作為第二屆中國歌劇節期間的惠民劇目展演兒童專場在武漢中南劇場隆重首演。隨后,2015年入選第二屆湖北藝術節優秀劇目在武漢集中展演。同時,該劇目在六一兒童節期間在湖北劇院的演出以及赴小學的惠民演出都產生了強烈反響和受到了觀眾好評。《生命的呵護》所表達的是“生命歷程危機重重,需要大家用愛去呵護”,全劇伴著多首走心好聽的原創音樂和活潑優美的舞蹈、生動可愛的服裝造型,在天鵝蛋一波三折的生命歷程中讓孩子感受愛、收獲愛。以鴨媽媽為代表的善良、正義、機智、勇敢的群體最終戰勝貪婪、自私、邪惡的黃鼬,全劇以溫暖的結局收尾。
作為群藝館和文化館,其職能中的普及藝術這塊工作主要是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輔導、全省群眾文藝骨干的培訓輔導、全省群眾藝術創作的示范指導暨組織創作作品參加全省及全國的“群星獎”。“群星獎”是群文最高水準的賽事,其小型作品也是歷屆精品輩出,但是沒有設置整臺劇目這種形式。盡管如此,廣西自治區群藝館還是推出音樂劇《幸福不等待》,北京西城區文化館也推出過多部音樂劇。那么,正如有些人質疑的一樣,群藝館文化館做這樣一件事意義何在?它今后的出路在哪兒?這條路走得對嗎?還應該繼續做這種劇目嗎?

拓寬新領域 創造“互聯網+”
2015年初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戰略是全國人大代表、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向人大提出的建議,馬化騰解釋說,“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群藝館就是要打造這樣一部適合動漫化網絡化的童話音樂劇,并同時和武漢聯宇文化傳播公司聯合制作了《生命的呵護》三維動畫片,隨演出播出,這也是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這需要具備把控整體的能力,擁有部分主創力量,以及部分專業崗位的業務干部來擔當表演任務。缺少的演員采取聘用制,在網絡和一些社會平臺上公開招聘,擇優錄用并簽訂合約。這樣一種合作的方式讓雙方都沒有勉強之意,人員因角色的需要而定,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劇目更好地呈現而服務。這種集結人才的方式也是區別于專業院團的固有狀態,采取本單位的資源與社會各處的資源相融合的模式。
這樣的操作讓該劇組呈現了一種別樣的生機和朝氣,沒有哪一個角色是一成不變的,不去認真把劇中人物吃透且不用心演戲,或者是不謙虛寬容地與人相處、不在劇組形成好的風氣和氛圍的人員,都有可能演完這場,下一場就被換掉。正是由于這樣一種“劇組需要人人用心參與、貼心互助”的基調,讓所有的人員都分外珍惜大家相處的機會,珍惜在一起排戲演戲的時間。這里沒有永不動搖的“腕兒”,也沒有所謂的“龍套”,所有的演員都是平等的,都是主角,都是劇目不可或缺的主角。或許,正是這樣的一種體制,這樣的一種模式,才真正地讓大家有了歸屬感和新鮮感,同時也充滿了挑戰。

動漫音樂劇的演員要求很全面,需要能演、能唱、能跳,但由于角色的不同,每個演員的側重點不同。所以,群藝館也是努力打開思維,在武漢甚至在全省物色挑選了覺得最合適的演員參與到該劇,這也正好契合了國家提倡的“互聯網+”思維模式。從劇目建組排練到舞臺呈現以來,我們深深感到了這種模式讓群藝館拓寬了新的領域,呈現出了不一樣的生態。

培養小觀眾 鍛煉小演員
無論是專業院團,還是群文機構,只要是立上舞臺的作品,就應該尊重舞臺,要懷著敬畏之心去將作品創作好、打磨好。雖然我們制作的是動漫音樂劇,但無論是編劇殷鳴燦和殷健雄,還是總導演向雪方和音樂總監胡世軍,都是在極致追求將藝術的水準做到最好,絲毫不懈怠、不馬虎,立志做孩子愛看的高品位動漫音樂劇,而并非是覺得孩子們好糊弄。正是在這樣一種追求下,即使該劇每次演出完觀眾反響都很好,但主創人員都極度冷靜地思考、反復討論,一遍遍地修改,不放過一絲一毫可以調整得更好的地方,致力將該劇打磨成精品。
觀眾是需要培養的,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孩子。一直以來,在湖北省省級院團中都缺失兒童劇這個部分,這讓我們的孩子在舞臺藝術感覺的培養和綜合審美上受到了阻礙。我們要將好的動漫舞臺劇目經常立于舞臺,這樣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里留下美好的記憶,埋下藝術的種子,作為省群眾藝術館應該擔當起這種責任和義務。群藝館有很多培訓班的輔導任務,有著常年教學的對象,而這種培訓班主要是培訓孩子的基本功,并沒有太多機會參與到一部舞臺劇中。而當我們的劇目成熟定稿后,也準備將表演的舞臺讓孩子們參與,建立兒童戲劇沙龍,演出孩子的版本,這樣的藝術實踐對孩子們形成的深遠影響是無法估量的,而省群藝館制作這個劇目的意義顯得更為深厚了。
愛由心而生 路有腳去走
這是一份事業,這份事業需要心中有愛,然后充滿激情地去追求去探索。只有心中有愛,帶著創新的思維和不妥協的執著,才能夠真正沉下心來創作,創作出經久不衰的作品。
這是一條艱辛的路,任重而道遠。“互聯網+”是創造出來的新常態,需要上上下下的領導和同志的支持。一個劇目就是一個項目,是需要臺前幕后很多人的參與才能夠做成的,不是一幫藝術家們在屋里埋頭想出來的,因為這不單單是創作,而是一個龐大的完整的運作體系。
所以,要想真正開辟這個新常態,需要培養一套完整的人員配備,從舞臺監督到市場推廣,從劇組形象包裝到檔案資料整理。這些人才群藝館都有,只是還沒有自然融入到這種新生態中,總還是覺得這不是群藝館的規定動作,沒有一種真正的參與感。所以,只要明確職能,這個隊伍的建設也指日可待。
上級機構的認可決定劇目走向
在2015年國慶前夕,動漫童話音樂劇《生命的呵護》走入了武漢小學,在校園里的學術報告廳為孩子們演出了兩場,受到了大家很高的評價。孩子們看完演出踴躍發言、積極互動,現場氛圍十分熱烈。湖北省群眾藝術館作為制作單位來說,做好作品是應該的,但真正在職能的設置上能夠認可這種做法,也是對劇目的生產有著至關重要的抉擇性。群藝館是否在原有的職能上發展拓寬,繼續生產及創作兒童劇,這是值得上級機構深思和考慮的。無論是作為第二屆中國歌劇節期間的惠民劇目展演兒童專場還是入選第二屆湖北藝術節優秀劇目在武漢的集中展演,以及省委宣傳部部長在湖北日報上看見劇目在武漢小學演出的新聞報道后的批示:“群眾藝術館做得好!這個音樂劇應該多走入校園走入社區,為孩子們帶去美的享受”,都是各方人士和領導對該劇目給予的極大鼓舞。2015年,由文化部和重慶市政府主辦的第二屆中國文化館年會博覽會上,包括動漫童話音樂劇《生命的呵護》等系列作品入選,受到全國同仁的熱烈歡迎,文化部公共文化司、中國文化館協會的領導在群藝館展播區點贊合影。這些權威的結論與肯定,給出了動漫童話音樂劇的廣闊舞臺。而湖北省群藝館也在一次次的嘗試與創新中感受到了拓寬新領域的可能性與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