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民歌昂揚著黃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著黃河兒女最通俗的詞匯和最亮麗的激情。她是黃土地的母語和家園,更是黃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信天游分為高腔和平腔。這些自成體裁又各具特點的漢族民歌,都從各方面反映了社會生活,唱出了陜北人民的苦樂和愛憎。陜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征: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這種既通俗又亮麗的特色足以使其站在歌壇圣殿之上,用小調小曲宣泄黃鐘大呂之勢。
2008年6月,陜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報的陜北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韻——陜北民歌
在陜北 ,人們的喜、怒、哀、樂,都可以用民歌的形式來表達。無論是站在黃土高原之巔,還是走在羊腸小道之邊,或者行進在一馬平川的大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隨風飄來的悠揚歌聲,這就是陜北民歌?!芭藗儜n愁哭鼻子,男人們憂愁唱曲子。”實際上,陜北無論男女老少都喜歡民歌 。黃土高原上,既有婆姨們如泣如訴的低婉吟唱,又有后生們“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蕩。陜北,是民歌的世界,民歌的海洋。
要了解陜北民歌,就要實地走進陜北和陜北人民打成一片,充分了解陜北厚重的特色文化。陜北地處西北高原和大漠草原、黃土高原、渭南平原等自然帶的過渡地區。這一特殊的地域是內與邊、戰與和、定與游、安與動的過渡地帶;儒家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使這里的藝術有其獨特的氣質。陜北文化深深地打上了這樣的烙印,甚至影響到了陜北人民的氣質、品格和方言。
首先,陜北文化具有多元性。陜北民歌既受山西戲曲和民歌的影響,又加入了甘肅花兒和內蒙民歌的旋律,它是這些優秀民間藝術雜交繁育的產兒,是山西民歌的能巧、嗲乖和蒙古民歌彪悍、粗獷結合的產物。陰柔尖銳又深沉悠長,既有田園韻味,又有馬背情調,這就是陜北民歌的特征。
其次,陜北文化具有開放性,陜北文化始終是一個包容的文化。一切題材皆入民歌,好事可以高歌,壞事可以編唱;喜事可以贊,喪事可以哭……
演唱的自由度更是讓人吃驚,目前流傳的民歌有8000多首。信天游,以演唱者的自身嗓音為基礎,可以任意發揮。根據演唱者和演唱者所處的環境加入虛詞疊詞,即興創作。陜北民歌就是一種開放的民歌,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民歌像陜北民歌一樣,不拘形式,不限內容。陜北民歌把人的演唱技巧和創造力發揮到了極致。
第三,陜北自然條件較差,災荒連年不斷,地處邊疆,戰亂頻發。所以陜北文化中祈福消災和反抗斗爭的特色非常明顯。陜北民歌也一樣,它是人們祈求神靈保佑的禱告,是人們對苦難生活的無奈感嘆,甚至是對自然壓迫和階級壓迫的激烈反抗。陜北民歌中大量的題材就是略帶哭調的苦歌和充滿激越旋律的吶喊和詛咒。
特別是延安時期的新民歌,是陜北人民革命情感的總爆發。延安時期,是陜北民歌最輝煌的發展時期。
說起陜北民歌,就不得不提起被稱為陜北民歌之首的《趕牲靈》。陜北人形容它是一部用老镢頭鐫刻在黃土高原上的傳世之作,我認為一點也不夸張,它是中華民族進入上世紀,生生不息的陜北人雕刻在黃土高原的不朽之作。歌曲所達到的思想藝術境地,是我們現代人難以達到的。只有長期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人,才能更加深刻理解歌詞的內涵。
近年來,《趕牲靈》由眾多著名歌手演唱恐怕沒有人不知道它。在國內外諸多大型晚會上,唱過這首歌的藝術家不計其數。2001年,16歲的陜北姑娘王二妮憑借《趕牲靈》一曲,獲得了全國農民歌手大獎賽一等獎,從此一炮走紅。
但是,提起《趕牲靈》的詞曲原作者,恐怕除了陜北一帶就沒有更多人知道了。
回首——陜北高原出了個張天恩
上世紀初期到中期的陜北高原上,有一位讓陜北民歌震驚歌壇的馬幫腳夫,草莽英雄。雖然他的名字聞之者甚少,他的原聲唱片也沒給世上留下一張,但他的名氣至今在中國民歌界廣為流傳。他對中國民歌的貢獻遠遠穿越了時空,一聲聲讓世人沉醉的秦人粗狂吶喊在回放。他那模糊的身影隨著鈴鐺聲和歌聲正由遠而近、越來越清晰地向我們走來。連他手拿煙鍋,頭戴白羊肚手巾、身披羊皮襖,腰系紅腰帶的形象也逐漸清晰。他,就是張天恩。雖然他離開這個世界已經四十多年了,但黃河兒女卻永遠不能忘掉這樣一位上世紀中期的民歌大師。
張天恩絕對不會想到,這首由他“原生態”創作的陜北民歌《趕牲靈》,在他病逝以后,會唱出陜北,傳遍全國,且經久不衰?!囤s牲靈》被譽為“中國陜北民歌之首” 載入中國音樂史冊。
他的故事至今在西北等地廣為流傳。幾百首由他創作整理的膾炙人口的民歌今天仍被廣為流唱,但張天恩的名字卻被人們漸漸地遺忘。
好在隨著文化強省的戰略,榆林既挖煤又挖文化,市、縣兩級開始重視起這位被遺忘了快半個世紀的名人。2004年,縣委第一次翻修了張天恩的故居。最近幾年省、市、縣上又撥專款二次翻修。
修葺一新的張天恩故居一共有五孔窯洞,有一個不大的院落,還照原樣修建了一個驢圈。并掛著由中國音樂家協會原主席呂驥授予的“ 民歌大師張天恩”和縣里制作的“張天恩故居”的牌子。中間那間孔窯洞里,有一驢車。張天恩活著的時候,就是趕著這樣的驢車充當腳夫,走鄉串村高唱《趕牲靈》、《腳夫調》等陜北民歌的。
看到他的后人提供的照片,耳邊仿佛想起了老人蒼勁有力的歌聲:
走頭頭的那個騾子喲,
三盞盞的那個燈,
哎喲,戴上了的那個鈴子喲噢,
哇哇的那個聲。
白脖子的那個哈巴喲,
朝南了的那個咬,
哎喲趕牲靈的那個人兒喲噢,
過來的那個了。
……
張天恩生在陜西省榆林市吳堡縣張家焉鄉刁焉村,長在綏德。陜北一帶生活十分貧苦,許多男人為了謀生,除了“走西口”到外地謀生外,有相當一部分人靠趕牲靈謀生。
牲靈,在陜北是指騾馬驢子一類的用于馱運貨物的大牲口,趕牲靈多用騾驢,“趕牲靈”就是趕腳,近似于云貴川地區的馬幫。陜北地區山大溝深,阻隔重重,運貨貿易只有靠牲口馱運,由此也就有了趕牲靈人。張天恩10歲起便跟父親外出去趕牲靈,農忙時回家種地,青少年時就用一雙勤勞的大腳走三邊(定邊、靖邊、安邊),下柳林,過河東,走西口,常年往返于秦、晉、甘、寧的趕牲靈路上。
他從小就能歌善舞,愛玩愛鬧,愛鬧紅火,十二歲就開始了他的藝術天涯,愛跳秧歌,愛吼上幾嗓子陜北民歌,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可以不吃不喝,但是不能不讓他去趕熱鬧唱民歌。
每年正月,張天恩總要到縣城鬧秧歌。從小能歌善舞的他,愛看紅火,那個村里有秧歌戲必有他得身影。他喜歡現編現唱,出口成歌,自然順暢,快板也打得相當好,用常說的一句話來形容,就是走哪唱哪,走哪說哪。
1924年,為了生活,剛剛十三歲的他走出吳堡,外出打短工。在幼年時代,張天恩就傾向紅色革命。當年劉志丹(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率軍攻打綏德縣棗林坪金不爛溝時,他就自告奮勇當向導,積極支持紅軍突破敵軍防線,此次戰役殲滅國民黨一個旅的兵力。
1933年,張天恩暗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紅色的陜甘寧邊區馱鹽送炭,運送彈藥和戰略物資。

1938年,張天恩在延安為邊區政府拉鹽送炭,認識了魯藝學院音樂系的王元方。說起來王元方還是張天恩《趕牲靈》的男主角呢,這是后話。他非常佩服張天恩的唱歌天賦,被陜北民歌深深吸引,兩人成了一輩子的好朋友。王元方創作了大量革命歌曲,是第一個給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譜曲的人。張天恩在邊區運輸隊,是王震359旅運輸隊的隊長,為陜甘寧邊區馱鹽送炭,王元方還聘他為義務宣傳員。正因為他是這個宣傳員,張天恩成了第一個把《東方紅》唱給毛主席聽的人,“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您個毛澤東……”毛主席微笑著頻頻點頭,說道:“好哦!”

青年的張天恩趕著牲靈走三邊,下柳林,在山西、陜北綏德分區、延安分區、甘肅分區(西慶陽)等地,只要提起他的小名“庚龍”,無人不曉。而張天恩這個鼎鼎大名,卻是在他為邊區馱鹽、送炭的沿途一路編唱革命歌曲傳開的。
張天恩在世時,曾饒有興趣地給人們講,走頭頭的騾子叫“大青騾”,是王震旅長委派他從甘肅買回14匹騾馬中最好的一匹,魁實,聽話,戴上紅纓轡頭,鞍子上插359旅供給部運輸隊的旗子,走在騾馱頭前,雄赳赳氣昂昂,可威風咧!
運輸隊領頭的是前面五個騾子駕的大馬車,張天恩坐在頭車上揚鞭指揮著,頭扎白羊肚手巾,一身白馬夾,腰系紅腰帶,唱著自編的陜北民歌,后面跟著的騾車延綿幾里地,走到哪里都引得人們注目觀看,那時煞是威風!
之后,張天恩等隨同吳堡縣秧歌隊代表團赴綏德匯演時,他和張子環等表演了紅色革命性很強的文藝節目,博得了時任綏德分區地委書記習仲勛的高度贊揚。
雖然張天恩自幼家境貧寒,沒有上過學,不認識多少字,但是他自編自演的小品快板卻朗朗上口、生動感人,充滿著革命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味道,吸引了廣大群眾爭相觀看,并且還得到了“紅色宣傳員”的美稱。
1942年正月,120師師長賀龍從延安開完軍事會議后,路經宋家川時,恰巧被紅火熱鬧的秧歌吸引了,駐足觀看了張天恩演唱的《白面饃饃紅點點》和快板《日本鬼不講理》之后,賀龍對隨行人員說:“此人不一般,能歌善舞,是一位很好的紅色宣傳員!”后將他推薦給359旅旅長王震。
解放后,1952年,張天恩被陜西著名詩人柯仲平請到西安任西北藝術學院民歌老師。
1953年,張天恩又被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請到天津在中國音樂學院任教,著名歌唱家白秉權等就是他的得意門生。
1955年,中央歌舞團將張天恩調到團里工作了三年。誰也沒有想到,就在別人看來他正如日中天的時候,這張天恩竟然辭去中央歌舞團的工作,他放不下家中的妻兒,留戀著生他養他的陜北黃土高原和他走過的溝溝壑壑和村村店店,毅然放棄在北京工作的優越條件,回到陜北吳堡縣家里,與他心愛的老伴白來英廝守到老??上У氖呛芏鄰谋本Щ貋淼恼滟F照片、文件、獎狀被后人遺失??闪钏拷宓氖牵斈暝陉儽?、山西一帶的黃土高原、田間地頭、家庭院落,隨時都可以聽到人們在放聲高唱《趕牲靈》,這是對張天恩最大的恩賜和安慰。
1958年,張天恩隨慰問團回到他曾工作過的北京,用原汁原味的吳堡口音向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中央首長高聲清唱了自己創作的《趕牲靈》,并受到親切接見和合影留念。他演唱時身披紅袍,騎著高頭大馬,是多么的威風!引起現場觀眾陣陣掌聲,更唱得曾在延安工作的老首長、老同志熱淚滿眶,激動不已。由于在京演出效果轟動,國家文化部授于張天恩“民間文藝天才”錦旗一面,并給予他“民間文藝天才”稱號。
張天恩后人根據母親白來英的回憶說:張天恩從北京回老家沒幾個月,在綏德縣義合鎮石堆山的戲臺上給當地的人民唱了《趕牲靈》后,又即興表演了一段快板,當時穿著北京中央歌舞團發的灰色小花點外套,拿出和毛主席、周恩來、劉少奇等人的合影照片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文件大家展示。張天恩演出贏得當地人民接二連三的掌聲和歡呼。
當時沒有演出費,就圖個樂呵,讓大家快樂,忘記疲勞。到現在,陜北提起張天恩,沒有一個不說好的。特別在綏德吳堡,50歲以上的老人有親眼目睹過張天恩即興表演的,都稱贊他多才多藝。說快板,鬧秧歌,唱民歌就更不要說了,樣樣精通,有極高藝術天賦!讓人如癡如醉,就是看三天三夜也不覺得累。
張天恩的大女兒說:“爸爸用的竹板和別人的不一樣,他另外又給配制了一個像鋸子一樣的竹刮板,所發出的聲音和節奏格外好聽,一開場是竹板先響,Da,Da,Da~~~,要快就快,要慢就慢,手口配合自如。其精妙無法用文字來形容?!?/p>
從京回來后,脾氣倔強的張天恩,沒有去政府部門找份拿工資的工作,而是回到窯洞,回到黃土地上去,天地間,白羊肚手巾羊皮襖,趕著他的牲靈,唱著他的民歌,這是他最熱愛的生活啊。
然而,好景不長,政治形勢越來越嚴峻,不允許他再隨口編唱,特別是那些酸詞小調。民歌高手的本事就是信手拈來,若是放在別的時候也許就沒事,誰想趕上了文化大革命。
1965年,這個純樸的農民,自食其力的趕牲靈人,天才的藝術家,竟因為偷偷倒賣了三頭騾子維持生活,被扣以“投機倒把罪”關進監獄勞改三年。
張天恩被關在靖邊縣楊橋畔監獄服刑,在這期間,他家人可受苦了。他辛辛苦苦趕牲靈倒騰牲口買下的三孔窯洞,被生產隊當作投機倒把的“贓物”給沒收了。男人坐監獄,家里失去了所有經濟來源,他老婆白來英只能帶著兒子到外地借糧,日子過得清貧疾苦。
1967年臘月,張天恩因表現良好提前半年釋放出獄。家中一貧如洗,加之入獄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張天恩的身體每況愈下。倔強的他帶上老婆和兒女遠走山西,依然靠趕牲靈維持生計。
1970年農歷九月初四,他的胃病復發,大口吐血,終于倒在了他趕牲靈的路上,客死在山西省柳林縣灰塌則村,年僅60歲。
張天恩死后,綏德縣圪針店的老哥們兒用驢車把張天恩從山西柳林拉回張家墕村。老哥們兒們湊了4斗糧食,請了墓工,嗩吶班子自發來了,吹起嗩吶給他送葬,吹的就是他堪稱不朽的《趕牲靈》,送葬的嗩吶還歡快而滑稽地吹起他的《跑旱船》,這是張天恩最喜歡的。鄉親們用他自己的歌為這位趕牲靈的陜北民歌圣手送行,送最后一程。
太陽下來這么樣樣高,
照見老頭是過來了,
身上穿得一件爛皮襖,
長上兩根胡子喲,
那才是個假的喲。
太陽下來這么樣樣高,
包頭妻兒是過來了,
身上穿得一件紅綢襖,
口上搽的胭脂喲,
那才是個假的喲。
這首兩段式的歌詞,攏共不過五十來個字,表現了兩個活生生的人物,一個穿著爛皮襖的老頭,嘴上只長著兩根胡子而且是假的。另一個是“包頭妻兒”,身穿大紅襖,臉上涂脂抹粉,好看的臉蛋也是假的。這就是張天恩最喜歡的鬧紅火,就是鬧秧歌,綏德是陜北秧歌的薈萃之地。
前世今生——陜北民歌之首《趕牲靈》
趕牲靈為什么被稱為民歌之首?唱到《趕牲靈》這首歌,我們的面前仿佛就會出現,一隊隊趕牲靈的人和馬蹄聲,人們坐在馬車上,手拿鞭子,唱著小曲!在月色下趕路,唱出的歌曲格外的好聽。
這首歌奇就奇在,用大串鈴的伴奏,馬蹄聲的節奏!叮當,叮當!而張天恩是順其自然編出來了,里面有他獨特的風味。
建國以后,張天恩曾經多次講到他創作《趕牲靈》的全過程。說到《趕牲靈》的創作,不能不提到杜錦玉和王元方。說他們是《趕牲靈》的主角談不上,不過他們是激發張天恩創作靈感的人。
1943年冬,杜錦玉被組織選派到延安魯藝文工團培訓。 1944年4月入綏德分區文工團,王元方是她的團長。她先后主演過《二流子變英雄》《白毛女》等10多部戲,其中她扮演喜兒的《白毛女》演出中,曾發生戰士持槍跳上臺來要槍斃黃世仁的事件。
后來,王元方與杜錦玉結了婚。他倆都是張天恩的好朋友,三人的相識相逢也是《趕牲靈》的一段不解之緣。
1945年春天,大門墩上就蹲著一只花腰腰白脖子哈巴狗,這只哈巴狗是張天恩從山西柳林給王震買回來的,別看狗小,可機靈通人性哩。當時,陜甘寧邊區綏德分區文工團的演員住在這個騾馬大店,有一個女演員叫杜錦玉,非常勤快,大家喚她叫“玉玉”,是米脂中學的高材生,漂亮端莊,能歌善舞,演《兄妹開荒》、《白毛女》 ,在邊區名氣很大。張天恩根據她和王元方的愛情故事,編出了《趕牲靈》。
一天清晨,張天恩隨運輸隊往綏德警備區送物資,文工團的王元方,幫助隊伍給騾子背上抬布匹和棉花馱子,他隨運輸隊回綏德開會。騾馱人起身,頭戴三顆鑲鏡繡球的走頭騾子一走開,蹲在大門墩上的哈巴狗就朝南叫喚開了,叮叮當當的串鈴聲響開,面對站在街上含情脈脈的杜錦玉,王元方吆喝著牲口,甩鞭遠行,戀戀不舍。
目睹此情此景,張天恩來了創作靈感。他趕著牲靈出了義合西門,在前往三十里鋪的路上就把歌詞給編唱了出來。
《趕牲靈》的內容極其簡單,開頭是民歌通常的比興手法,店門前站的女子,遠遠地看到了頭騾身上的\"三盞盞燈\",然后身邊的哈巴狗叫起來,聽到了騾隊的鈴子響,于是\"白脖子的哈叭那朝南的那個咬,趕牲靈的人兒過來了。\"
她急切興奮地張望,過來的人是不是她要等的人呢?
他們是一種什么關系呢?張望的女子又是什么人呢?歌詞中都沒有明說,只有“她”腳邊一只哈巴狗......具體又無窮的遐想,慢慢想去吧,琢磨去吧。
歌曲里的三盞盞燈指的是什么?張天恩的弟弟說:“當時走頭頭的騾子好不漂亮!頭騾子頭戴兩根鐵絲做的紅頭翎,并配兩個小圓鏡,走在路上,陽光照在騾脖子的大銅鈴,遠看就像騾馬店上的三盞盞燈。”
《趕牲靈》的調子和詞全是我在趕牲靈中哼出來的。
1940年這首歌叫《騾馬店》,其中第二段是‘我趕我(的那個)牲靈(喲)你開你(的那個)店,(哎呀)來來往往呀常見(的那個)面’。到1942年叫《馱鹽歌》,第二段是‘你趕上(的那個)騾子(喲)三邊去馱鹽,(哎呀)我和互助組的婆姨們(噢)一搭紡線線’。之后,隨著形勢變化改變歌詞,1945年把歌名改成《趕牲靈》,以后沒再變,只是把歌詞里‘花腰腰哈巴’改成‘白脖子哈巴’?!睆執於鞯暮笕嘶貞浰o孩子們講的作曲過程。
1989年3月31日上午,在文化部家屬院居住、已經80歲高齡的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呂驥,聽說了張天恩出獄后在貧困潦倒中死去的情況,頓時熱淚盈眶,久久無語。他向來人講述了張天恩在延安時給毛澤東說快板和他請張天恩到天津中音樂學院任教的故事。第二天,呂驥先生揮毫題書:“民歌大師張天恩”、“民歌藝術家張天恩”,借以紀念張天恩。
2001年,南開大學學生合唱團作為亞洲唯一參賽隊伍,在第三屆意大利格拉多國際合唱節上,以一首《趕牲靈》獲得金獎,陜北民歌為中國在國際高水平的舞臺贏得了榮譽。
2007年吳堡縣把張天恩和他的原創歌曲《趕牲靈》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物保護遺產!
2014年,在一些熱心人的策劃下,縣里成立張天恩藝社!
張天恩為國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為陜北名歌文化發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張天恩是地道的趕牲靈漢子,純粹的陜北歌手,他的《趕牲靈》,正如他從趕牲靈家庭走來再到趕性靈路上離去,他的一生,是充滿歡樂又苦難的一生。他完美地詮釋了陜北漢子、趕牲靈人。也唯有他張天恩,才能創作出陜北民歌的經典之作《趕牲靈》。
今天,《趕牲靈》仍然傳唱不衰。閆維文、馮健雪、王宏偉、馮小泉、曾格格、王向榮、孫志寬、阿寶、大漠刀郞等歌星都用他們的歌聲繼續演繹著張天恩作詞作曲的《趕牲靈》的傳奇。
一代民歌大王張天恩先生離開我們整整30年了,他的以《趕牲靈》為代表編創的眾多陜北民歌卻一直流傳在神州大地,回蕩在黃土高坡的山山峁峁。

在采訪他們后人中,我簡直不敢想象,令人不可相信的是張天恩連一個字都不認識,能唱出這么多經典而且久唱不衰的名歌。他創作的每首歌都有一個美好的故事,他的后代把他們知道的幾首歌抄錄給我,以便大家學習傳唱。張天恩部分原創歌曲(大部分歌詞曲來自白秉權記錄,白秉權是張天恩徒弟之一)
原創歌曲有:《趕牲靈》《跑旱船》《大紅果子剝皮皮》《賣菜》《腳夫歌—調》《瞭哥哥》《十卻卻的人兒》《白面饃饃厾點點》《白面饃饃紅點點》(注:紅點點和厾點點曲同詞不同)《忘了娘老子忘不了你》《下柳林》《打晉軍》《打南溝岔》《離婚歌》《說死說活我還要來》《每個人結婚個女學生》、《碾糕面》《打伙計可憐》《凍冰歌》《蕎麥地里鋤草草》《刮野鬼》《誰昧良心誰先死》《毛主席常在咱眼前》《劉志丹東征就了我們的命》等幾百首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趕牲靈》,被稱為十大民歌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