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頭被認為是離天很近的地方,血統里深深地烙有道風的葉氏在洪武年間,從官嶺村遷徙于此,村中有溪名“道士坑”,不知與曾出過很多道士的葉氏或是道士祭天有何因緣。
岱頭村坐北朝南,在每個重要方位布置了具有重要功能的公共建筑或公共活動場地。村落北面是海拔1225米的麻士尖,舊名望祀山,這是村落的“靠山”,其正北位有土名“舞龍頭”,即古柴望處,有望祀臺;村落南面一前一后兩個小山包,分別叫“前屏山”“麒頭墩”,即所謂的“案山”,其前遙對大高尖山則為“朝山”,形成錯落有致的案山朝山格局。村南水口最低處則為葉氏宗祠,坐南朝北,與望祀臺遙相呼應。村東前屏山側有一小缺口,以廊橋、古樹掩護,舊時廊橋前設一池塘,寓意“風水不外露、肥水不外流”;村西有岱頭堂和香火堂。

村落依山傍水而建,在村落周圍的高山谷地上,葉氏先人開墾出250多畝高山梯田,這些梯田依山就勢,高低層疊,儼如石階,歷來以播種水稻為主。村內街巷體系相當完整,主干道和里弄均用卵石或青石板鋪砌,保持原有風貌,跨坑則以簡易石橋或木橋通行。600多年來,岱頭村民一直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生活。
每到春天,岱頭村民就讓黃牛犁開一壟壟蓄滿水的田,野草和苜蓿嘩嘩地倒在翻開的新土里。這些梯田早就經過規劃,一些地被規劃成秧床,它們被整理成一畦畦發亮的泥床,老農耐心又均勻地在泥床上撒上金黃的谷種,撒上黑色的草木灰,然后在泥床兩側均勻地插上竹條,再鋪以白色的塑料薄膜。這些谷種要在這溫室中呆上一個月。滿月后,一畦畦的秧苗被轉移到各塊田里。

待到秋風送爽之際,梯田里的每一束稻穗都謙卑地低下了頭顱。五個月的日日夜夜,它們從一顆種子長成一棵秧苗,經歷了拔節灌漿,走過青澀之后終于懂得了謙卑。
岱頭村民保持著種種傳統的習俗,到深秋更深時,岱頭村人就自發籌錢邀請戲班子到村中唱戲,謂之仁戲,村民每年自費請戲班到村會堂唱3-5日大戲只為表達洞主娘娘對過去一年保佑全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感激,并祈求來年能夠平安吉慶。毛洞主是龍母娘娘傳說的變異和延伸,在松陽各個鄉村流傳甚廣,岱頭村的人則代代以口相傳著她的故事,并且每年都祭祀她。
他們會先請道士擇一吉日,定好看仁戲的日子,就下帖給戲班子。

到了吉日,先由道士在明新社里進行祭祀,那天,明新社定是人聲嘈雜、燭影搖紅、香煙繚繞、爆竹聲隆,村民們會以虔誠而隆重的禮儀,表達著對先祖的尊崇緬懷之思和對國泰民安、年豐物阜的良好祈愿。準備一番后,村人和戲班子成員在道士的帶領下,扛著彩旗、鑾駕,帶上祭品,一路敲鑼打鼓、焚香放炮。有的村民等在自家門前,待迎駕隊伍來時,馬上點上竹篾火把或焚上香,朝著隊伍三拜。前往金坑源洞主殿的隊伍浩浩蕩蕩,他們要排排場場地把洞主娘娘像請到村里看戲。
娘娘出山后,需先巡村,洞主娘娘所到之處,人人放上一掛鞭炮并虔誠地焚香禮拜。巡村結束之后,道士把洞主娘娘請到村會堂,讓村民供奉,并與村民一道觀看戲班演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戲班,儀式卻一成不變,村民始終沿襲著這個舊俗。
岱頭村至今仍保留定期打醮的習俗,清醮又稱為太平清醮,是道教一個傳統儀式,亦是民間習俗,松陽山區一帶特別盛行,清醮是村民酬謝神恩、祈求國泰民安的盛大儀式,又以依賴農業為生的村民最為看重。以往岱頭村打清醮時會有很隆重的儀式,儀式由道士主持,地點設在村尾的明新社。在村前空地往往還要搭臺,儀式中,道士要站在兩根毛竹上,像踩高蹺一樣行走在山間,并在鼓樂聲中完成與天的交流。

每年正月初一,岱頭村的族長會在葉氏祠堂里主持上丁儀式,村中上年生了男丁的戶主需要買一副對聯,拿著香火到祠堂上丁,以完成一個村莊對男丁重視的儀式。
岱頭村,讓一大片土地和一個個傳統習俗幫它記錄著一個村莊的春華秋實,它拈著一束花香,站在歷史的長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