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啊!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又吵起來啦——”
你問為什么啊?都是《虎媽貓爸》惹的禍唄,天天邊看電視邊討論怎么教育我!你們看電視能不能專心點兒啊?!
算了,他們吵他們的,咱們來研究下《虎媽貓爸》里的幾個關鍵漢字吧!
第一關鍵字:教
“教育”這件事兒是讓《虎媽貓爸》里的幾位人物天天掐架的一件大事。“教育”這件事兒很復雜,但是回到字的本身來看,就簡單了。甲骨文的“”是個會意字,右面是一只手拿了一根棍子,左下方是一個小孩(“子”就是小孩的意思)。“子”上面有兩個叉,是被棍子抽打的象征符號。所以“教”的本意就是手持棍棒對著孩子,就是用外力來促使孩子成長。
第二關鍵字:父
佟大為飾演貓爸,對孩子暖心體貼,你的爸爸也是這樣的嗎?但在古代“貓爸”絕對是稀有品種,古代更多的是“虎爸”。古人一提到自己父親的時候都稱之為“家嚴”,父親的嚴格不僅表現在言辭上,更可怕的是會因為孩子犯錯而動用體罰。你看“父”的這個甲骨文,就像一只手舉著小棍作打人的樣子,打的當然是孩子。哈哈,其實這才不是“父”的本意。“父”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字體是一只手拿著石斧的樣子,所以它的本義是手持石斧在野外勞動的人。在古代,男子是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占主導地位的男子自然是一家之主了,當然,打孩子這事兒必須也得一家之主親力親為啦。
第三關鍵字:母
趙薇飾演的虎媽,跟孩子發飆的時候,好讓人怕怕啊!還好,我媽媽不打我。在甲骨文里的媽媽也是慈愛的樣子。甲骨文的“母”比“女”字多了兩個點,是一個面朝左跪著的女人,雙手交叉在前,兩個黑點表示乳房。“母”字就是以哺育嬰兒作為母親形象的。孟郊的古詩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對于母親,我們怎么報答都是不為過的。后母戊鼎是我國現存最大最重的一件青銅器,它是商朝末年一位帝王為了紀念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我們不是商王,沒有傾城傾國的權利,但是我們可以從生活里的小事上來回報媽媽的
后母戊鼎,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因鼎腹內壁鑄有“司母戊”三字而一直被稱作“司母戊鼎”,后來發現“司”字被誤讀了,應該是“后”字,取“皇天后土”之意,表示最高的尊敬。在2011年正式更名為“后母戊鼎”。

《鸛魚石斧圖》是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圖畫上石斧巍然屹立在畫面右邊,斧刃朝向外邊,形象嚴肅,顯示出巨大的威力。在這兒,石斧被賦予靈性,人格化了,已經接受人們的頂禮膜拜了。

圖中是石斧、石矛、石制箭矢。石斧是新石器時代人們普遍使用的生產工具,人們用石斧砍倒荊棘、開辟田地、防御猛獸襲擊。所以手握石斧的“父”是社會主要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