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混合所有制”確立了國企和國企體制下一步改革的目標,實施這一改革需要厘清它的涵義和內在邏輯,并在幾個基本問題上取得共識。
一、什么是“混合所有制”
所謂“混合所有制”,在微觀層面講即是“股份制”。在當下中國的政策含義應是開放民企進入國企控制的一些領域或擴大國企民營化的成分。之所以將之視為所有制的改革是因為中國的國企是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產,在計劃體制下國企作為全民所有制單位,人民公社作為集體所有制單位是公有制的兩種形態。改革開放30多年了,中國在宏觀層面上已摒棄了計劃經濟體制,基本上建立起了市場體制,微觀基礎已形成多元結構,國家經濟體制也已經不是馬克思經典理論所說的公有制。當前中國市場上存在的國企,其屬性同世界上有些國家一樣,是國家財政投資形成的經營性資產。
基于這個認識,國企和國企體制的改革要超越所有制的羈絆,否則會陷入無謂的意識形態的爭議中。
二、為什么要推進國企“混合所有制”
1.首先,它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企業橫向的規模擴張和縱向的一體化的延伸,可以獲取更合理的資源配置和更大的市場空間。而傳統的業主既缺乏資本,也沒有管理的專業知識,由此選擇了股份制的模式,與此同時,專業化的職業經理取代了業主,企業的治理和管理發生了重大變革,現代企業由此誕生。錢德勒在他的《看得見的手》一書中對這一過程做了考證。
中國國企的股東是政府財政,雖然財大氣粗,但其主要支出責任是提供公共產品,所以不應該也難以支撐國企長期發展所需的資金注入,國企通過“股份化”在資本市場獲取所需資金是其長期發展的必由之路。
2.從社會財富的分配講,發達國家企業股份化的過程也是資本社會化的過程。中產階級、民眾(養老保險基金)通過企業股份化在資本市場上得到了財產的所有權和資本性收入。這一變化改變了馬克思對早期資本主義社會關于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性和生產的社會性這一基本矛盾的論斷。
中國國企股份化的社會意義也是資本的社會化,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財產不是從少數資本家而是從國家擴散到中產階級和民眾,這一擴散過程是改善社會財富和收入分配不均的一個重要途徑。
3.既然國企的屬性是政府財政投資形成的資產(截至2013年底國企權益總額約30萬億人民幣,年度利潤總額約2.5萬億人民幣),那么接下來需要研究的問題就是財政支出的職能和如何合理配置支出結構。財政支出的主要職能是通過轉移支付進行二次分配和提供公共產品,以促進社會公平。盡管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占GDP 20%以上,且保持高于GDP的增速,但公共產品的提供,包括社保、醫保、教育、環境、廉租房、治安等依然是短缺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化”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應是政府財政支出的合理配置,即通過減持或劃撥給社保基金從國企中抽出部分資金或股權投入到公共產品中。
4.在當下的中國,國企的存在還帶來一些經濟、社會的弊端,如:財務軟約束、公司治理制衡不力等,壟斷、一些領域對民企準入的限制、獲取銀行信貸和土地的不平等的問題。這不僅使國企競爭力受到損害,還扼制了民企發展的活力,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原則,加劇了社會不公,這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所要改善的問題。
三、怎樣實現“混合所有制”
發達國家資本市場形成以前,股份制主要通過私募方式,資本市場的發展為企業直接融資提供了更便捷、更有效、更公平的渠道。便捷表現為可以免去尋找投資者及談判的交易費用;有效表現為龐大的資本市場有充足的資金和流動性;公平表現為市場定價,進退自由。
中國資本市場在深度和廣度上的發展已完全具備承擔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