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緬甸一衣帶水,緬北地區的和平穩定,
這符合中緬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真心希望果敢人民能夠早日告別戰爭的苦難,回家過上和平安寧的生活。
緬甸北部,似乎注定是個不太安寧的地方。近30年來,當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在全力發展經濟時,這片山高林密的區域依然時不時地響起槍炮聲。
2015年2月9日,曾經的“果敢王”—85歲的彭家聲率領的“果敢同盟軍”在緬北其他民族武裝組織的配合下,對他的老家果敢發動了突襲,平靜了5年的果敢再次陷入戰火。沖突發生以來,已造成數以萬計的難民流離失所。
3月13日,一架緬甸軍機投擲的炸彈落入中國境內,造成云南省臨滄市無辜平民5死8傷(4月2日,緬方就造成中國邊民傷亡道歉,并提出賠償)。緬北戰事再次引起國人關注。該區域正在變得日益敏感和復雜,其未來的局勢和政治走向牽動著有關各方的心。那么,果敢究竟是怎樣一個地區呢?
果敢現在的全稱是“緬甸撣邦果敢自治區”,位于緬甸撣邦北部,與云南省的滄源、耿馬、鎮康等縣交界。這一片地區古代是西南少數民族世代生息的地方,在元、明時期都曾歸屬中國管轄,但由于地理的原因,并沒有受到中央政府實質性的控制,而是施行“土司”制度。
1886年,英國吞并緬甸,并將其作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加以統治;1897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英續議緬甸條約》,果敢割讓給英屬印度;1948年,緬甸獨立,果敢屬于緬甸的少數民族自治區域。生活在果敢的漢人也就成為了緬甸的一個少數民族——果敢族。
1959年,果敢土司的世襲權被緬甸中央政府撤銷。1962年,軍政府加大了剿滅地方勢力的力度,開始逮捕土司家族成員。因為不滿于軍政府在當地的歧視政策,彭家聲秘密成立了“果敢人民革命軍”,起兵反抗緬甸中央政府。1968年,彭家聲加入了緬共,并在果敢建立緬共東北軍區。
1989年,彭家聲脫離緬共,建立“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并成為第一個與緬甸政府達成停戰協定的少數民族武裝。果敢被重新命名為“緬甸撣邦第一特區”,實行高度自治,彭家聲擔任特區的政府主席,人稱“果敢王”。
2009年8月8日,當時的果敢同盟軍副司令白所成發動兵變,帶領緬甸政府軍進入果敢,最終果敢同盟軍戰敗,領導人彭家聲銷聲匿跡。2011年3月30日,緬甸新政府成立,同日新的“緬甸聯邦果敢自治區”也正式成立。
盡管被迫逃離,但彭家聲一直在尋求東山再起。2010年,果敢同盟軍重建。2014年,果敢同盟軍與克欽獨立軍在內的數支武裝結盟,共同抵抗政府軍。2015年2月9日,同盟軍攻入果敢老街。雙方拉鋸數月,至今還看不到停火的跡象。
1947年,為爭取撣邦各族支持國家獨立,緬甸民族領袖昂山與果敢等撣邦33位土司簽定了建立緬甸聯邦的《彬龍協議》。其中,“各民族在獨立10年后有權決定是否留在聯邦內”的規定,為后來緬甸民族分裂埋下了禍根。如今,這一協議也成為地方武裝反對緬甸軍政府集權的主要依據。
這是一場漫長的戰爭。緬甸有135個民族,自1948年獨立以來,一直為民族矛盾、民族沖突所困擾,民族問題貫穿于獨立至今的整個歷史進程。目前撣邦、克欽、佤族、果敢、克耶、克倫族等六大少數民族地方武裝都與緬甸政府軍對抗。
因為戰亂,5000萬人口的緬甸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難民輸出國。聯合國難民署數據顯示,至2013年,緬甸共有難民43萬,位列國際難民來源國的第5名。四年來,中緬邊境上建起了100多座散落的大大小小的難民營。
除了死亡,戰爭帶給人類的最大災難之一便是它催生了大量的難民。在槍林彈雨中,一些人無奈地選擇了逃亡之路,風餐露宿、舉目茫然。這條路不僅充滿了艱辛與疲憊、辛酸與無助,還要承受心靈的創傷和精神的負擔。
果敢戰亂持續至今,據媒體報道,戰爭造成逾六萬人流離失所。而據邊民的說法,在綿延數百公里的邊境線上,已經涌入了七八萬果敢難民。中國政府本著人道主義精神,在邊境線上設置了很多難民安置點,開放邊境口岸運送救助物資;中國紅十字會也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難民的救助……
中國與緬甸一衣帶水,緬北地區的和平穩定,這符合中緬兩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中國堅持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希望緬北能早日停戰,通過和談解決問題。也真心希望果敢人民能夠早日告別戰爭苦難,回家過上和平安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