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盧君認識時間不長,始于上一年去請版本學的泰斗孟憲均老師來講課時,正好碰上他們一起用餐??芍^相逢于偶然,完全沒有在意。然而此后不久,沈定庵先生的公子大曄兄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張盧君的字,打動了我。

原來我少時跟隨先師參加禪七,總是看到禪堂里掛著一張張警策語辭,其目的是給參與其會的人助力。在日本有“茶掛”之說,在茶道中扮演一極重要的角色,象征著實相功德,有特殊的書寫要求。我知道茶道源于禪家,就把禪堂里的這種書寫形式稱之為“禪掛”,也有其特定的書寫要求。須得拔脫,但又不能清怪,更不能甜熟,要在流暢中有一種沉靜的意味,令人初看時不覺得奇特,看久了卻頗能填實心理上的某種需求,不能舍離。
幾年前老師故去,他的禪風和禪堂都成為絕響。我不至于愚昧到去尋師轉世,但一直想請人也寫些禪掛來陳設,卻總沒遇上心中認為合適的人。往往不是文人氣重,就是茶家味足。一些朋友筆下的書法功夫雖好,但總有些什么地方,似乎不對其味。而當我看到沈兄發的圖,心中直跳,有一種久違重逢的激動,趕忙給盧君打電話,冒昧地請他幫忙。他一口答應下來,當天下午就寫了十來張,那種又像“張猛龍”,又像早年弘一,又有點“月儀貼”行氣的味道,正與心下相和,這才成立了我和盧君的交往。是為記。
盧鴻鋼,1959年生,浙籍滬人,1983年畢業于空軍工程學院外語系,現客居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