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rie和Mark的家,安在臺北市中正路的街區,這套修葺一新的迷你公寓樓,儼然也感受到了鬧市巷弄十足的活力,經過創意十足的改造,讓這個45平方米的二人小家庭煥然一新。
進入Marie和Mark的家,以餐臺為核心的開放式空間,成為了整個家居的主要部分。“公寓的原始情況有點糟糕,采光不太好,一室一廳的格局外,還有一處小隔間,局促又凌亂”,Marie說道。他們決定將隔間墻打開,讓光線穿透到餐臺的最中心地帶。
“在小面積的迷你公寓,我們想要盡可能感受到開放的空間,以及日常生活的便利性”,這是Marie與設計師所達成的共識。于是,一心多用的餐廚多功能區,就成為決定空間結構的重要部分。
簡單自然的石紋餐臺,像一個島嶼,把餐廚的區域與其他分隔出來,一面是開放式廚房,另一面是放置著沙發床與單椅的小活動區。“它成了室內一處小小的風景,區別出不同功能區域,在視覺上卻可以穿透,好像讓我覺得四下看去,每一個角落都能撞到驚喜。”
為了增加空間感,在餐臺附近,他們盡可能選擇輕透的色彩與簡約的家具。純凈的白色櫥柜,內藏式的設計將各種小電器和用具盡收其中,讓原本不大的餐廚共用空間,看上去整潔如新。起居室里的沙發旁,也用邊桌和墩狀軟座取代桌幾,靈活的家具創造出空間的延伸感。
臥室是兩人的私密空間,輕淺摩卡色的墻面,為掛壁式柚木衣櫥的溫潤舒適,提供了樸素和緩的背景。“我一直認為,淺色系是小公寓的最佳選擇,整潔明亮且能放大空間,”Marie說,天藍色的一面墻,就讓人感覺很透氣,讓家里的氛圍活潑起來,藍綠系彩格床單絕對是點睛之筆,“所有的家具都只到房間的一半高,這也是拓寬空間的小訣竅!”
對于家居設計,Mark亦頗有心得。“一張長餐桌,這是用餐、共讀、下午荼、加班、趕報告、聽音樂和閱讀各種活動的大融合,在一個家里很重要。不要因為空間小,就把什么都選用小尺寸,小空間也一定要有幾件大產品”,Mark說,“日常生活的幸福感,透過這里串聯起來”。
長餐桌成為空間中的主角,下方收納食物,上方巧妙利用起來收納衣物。為了擴大起居區域,餐桌另一旁是一個放置著沙發床和扶手椅的小活動區,實用的收納功能讓這里也井然有序。“當窗外的陽光透進來,在這里閱讀聊天可以很愜意”.Marie說,兩人同處一室又能各自沉浸興趣,如同柔白窗口隨著時間微變而活化的表情一般,在人與人、里與外彼此和諧氣息中,細品日常里的小確幸。
Mark打趣說,“不要小看沙發床,它簡直解決很多問題。白天是起居室的沙發組合,夜晚好友留宿時充當客房,工作累了我會躺下小憩一會兒。最難得的是,圍和出一個半封閉的小空間,現在我們正準備由二人世界擴充至三人幸福小家,我想,這可以用來當寶寶的游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