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目前的國內國際形勢進行深刻分析,全面掌握我國社會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階段性特征,縱觀我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戰略任務。新農村建設規劃對于新農村的建設極其重要。根據新農村建設的基本要求,從建設規劃的角度分析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產生的影響,并結合了規劃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的作用,對各級推進發展新農村建設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政策措施。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規劃;問題;建議
黨和國家一直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奮斗目標,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針對這一目標不斷進行多方面探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和經驗。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我國目前總體上已經進入到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新型發展階段,已經初步具備了大力扶持我國“三農”的基本條件。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一項首要任務,是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選擇。科學的規劃則是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科學、完善發展的基礎前提。因此怎樣科學地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是我國目前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基本概念
新農村建設規劃,又稱作新農村發展規劃。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規劃是具有綜合性、長效性特點的一種計劃形式,是指在某一特定的農村區域內進行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設的全面安排部署,是各農村區域以目前經濟、社會、自然等方面的發展情況為依據,根據未來的發展趨勢而制定的科學規劃。能夠對農村的資源進行有效的開發利用,對農村區域內的農、林、牧、漁、副的構成比例進行合理的調整,促進與新農村生產相關的工、商、建、服、運等產業的發展[1]。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落實我國科學發展觀、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基本要求,是當前新形勢下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必然部署,是改變我國農村落后現狀的根本方法。
科學合理的新農村建設規劃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科學的新農村建設規劃將農村的居民區與生產用地合理布局,減少了農村的建設用地,改善了農村的村容村貌;改善了農村的環境衛生情況,解決了農村飲水、用地、交通等方面的問題,加強了農村的安全建設;統籌安排農村的基礎設施、農民教育和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建設,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基本原則
(一)用科學發展觀全面統籌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規劃應該以人為本,以滿足農民的基本需要、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在農業發展基礎上增強綜合的生產能力;協調城鄉發展,以城帶鄉、以工補農;加強農民的民主法制建設,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合理布局規劃村鎮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村鎮。
(二)基礎先行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統籌城鄉的經濟發展,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水平。要重點進行交通、用電、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基礎建設,確保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生產條件得到改善[2]。
(三)城鎮輻射農村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遵循“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基本理念,統籌城鄉和區域的發展。科學規劃應該按照自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城鎮對農村的全面輻射作用,實現新農村經濟發展與城鎮經濟中心的聯系。
(四)因地制宜
根據各農村區域的實際情況和現有條件,依照各農村自身的特點,保持其地域特征和優良的文化傳統。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和步驟方法,有計劃。分階段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建設。
(五)全面參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充分考慮到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尊重農民自身的意愿,調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同時政府也應該切實承擔起新農村公共服務和公共設施建設的基本責任。
四、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科學合理的規劃
各級政府對農村的建設規劃工作不夠重視,而且農村缺少建設規劃方面的專業人才,導致普遍農村的規劃不好,甚至沒有規劃。有的農村制定了規劃,但規劃質量低,很多規劃是之前制定的,早已經過時了,而且不符合農村現在的實際情況,規劃內容也不夠全面。
(二)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不完善
我國目前很多農村普遍存在對外交通不便利、村內的供水、通訊等基礎設施共享性、配套性較差,農民教育文化水平低,醫療衛生、環保等事業落后等問題,農村基礎和服務設施配套運行比較困難,嚴重的影響了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三)土地資源嚴重浪費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發展,在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農村建設用地大量閑置,土地利用率比較低,存在大量的閑置基地、空置住宅等,對比西部地區,土地資源矛盾劇烈。農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也造成土地資源大量消耗。
(四)空心村現象嚴重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在規劃和管理方面比較薄弱,村莊外圍擴展無序、中心發展衰敗的“空心村”現象嚴重。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導致農民的生活環境不穩定發展,嚴重影響了農村的改造和環境治理,阻礙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五)建筑質量導致的安全隱患比較大
農村居住比較散亂,住宅建設比較混亂,老舊的住宅破損比較嚴重,建造施工水平低下,建筑所用材料比較劣質,農村住宅建設和安全狀況比較落后,阻礙了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大多數農民的思想觀念比較傳統落后,缺乏基本的環境意識和全局意識,攀比心理嚴重,導致建設規劃實施困難,房屋質量低劣,安全隱患比較大[3]。
五、新農村建設的規劃建議
(一)科學規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包括經濟、社會、自然等多個方面,制定規劃時要遵循各方面的發展規律,高標準,高起點,運用現代的科學信息技術對新農村建設進行合理規劃。同時應該加強對規劃的管理,包括統籌城鄉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大資金和人才投入,政策扶持;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相關制度和規程;與相關部門協調聯合;完善相關的政策措施。
(二)加強農業生產
新農村建設的中心任務是發展農村生產,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新農村建設規劃要適應農村發展需求,強調產業規劃,富民的同時實現全面發展。發展現代化農業,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能力,促進農業產業化開發,提高農村農業競爭力,從而使農民利益實現最大化。
(三)分類推進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該在實地調查研究之后,根據各農村區域的不同點對其進行分類,例如農業型、資源型、城郊型等,對不同的類型采用不同的建設模式。在新農村建設規劃過程中采用試點的方式,先行試點,以點帶面,達到規劃一步到位,而建設分步實施。
(四)立足現狀
制定農村建設規劃時要根據農村的實際發展水平,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采用又有利于農民生活、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生產生活方式,在維護農村社會穩定的基礎上,制定農村建設規劃。
(五)以人為本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新農村建設規劃應該廣泛征求村民的意見,充分考慮農民的意愿,讓農民自己為農村建設出謀劃策,增加農民的參與程度,使建設規劃更加切合民意,符合實際,從而扎實有效推進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由經濟、社會、自然等部分組成的縱向規劃和橫向建設的系統工程。我國現階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還處在初步探索階段,應該充分把握建設規劃的復雜性和重要性,不斷發現建設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并且及時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進行調整。科學合理的建設規劃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條件,制定科學建設規劃能夠加快我國農村建設大業的飛躍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鵬.基于城鄉統籌的縣域新農村建設規劃探索[J].城市規劃,2010,(2):47-53.
[2]邵莉,周東,馮桂珍等.地域性新農村建設規劃探索——《濟南市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技術規定》編寫及其實踐[C].//2007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7:2283-2291.
[3]蔡穗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探索——以廣東省陽東縣北慣鎮平地村規劃為例[J].經濟地理,2006,26(4):61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