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道路的規劃設計是影響城市化建設發展的關鍵,因此,便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城市道路系統的規劃設計除了包括具有不同功能的城市主干道及支路以外,還包含著廣場或綠化設施等附屬交通設施。本文主要對城市道路的規劃設計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概述。
關鍵詞:城市道路;規劃設計;重點分析
引 言: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對城市生態環境、生活質量、居住條件、出行要求及城市的空間景觀等均產生了新的要求。本文主要從城市規劃的內容進行出發,并對其影響的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強城市規劃設計的思路。
一、城市道路規劃的主要內容及影響因素
城市道路規劃時建立在城市交通規劃的基礎上的,它不僅影響著城市的發展同時還是城市道路功能最直接的表現,其涉及到轄區范圍內的所有干道和支路以及相關的附屬交通設施等,它的規劃應該根據城市的自然環境特點及城市的交通現狀,盡量滿足經濟性和合理性的要求。在進行城市道路規劃時主要的影響因素可以概括為城市用地分區、原有路網、地形條件和進出口公路系統等幾方面。首先對于城市用地分區可以分為工業區、商業區和居民區等多種,這些全部是交通的策源地并且每天都因不同的目的和形式吸引著大量的客、貨流,對于這方面的規劃一定要通過詳細準確的交通調查來取得必需的交通資料,這樣才能使分區間的交通達到通暢快速及合理分布。其次是地形條件及城市原有交通布局對城市交通規劃的影響,在進行城市總體道路規劃時應認真的分析城市地形的變化特點盡量做到劃分自然并滿足相關的標準和環境景觀要求。城市原有道路網不僅是規劃的基礎還是進行調整的主要依據。
二、道路環境與交通特性的分析
現在的道路規劃設計,對道路環境與交通特征分析重視不夠,在道路與交叉口規劃設計文本中,很少論述道路周邊地區用地性質及現狀交通特征,更沒有預測該路的車輛組成、速度與運行特征分析。眾所周知,城市道路與公路不同,處于人口與房屋密度很高的城市繁華地區,它要為周邊或鄰近地區居民服務,為行駛的車輛與乘客服務;因此,在規劃設計道路時必須滿足沿線社區與車輛行駛所提出的要求,必須盡最大可能減少對周邊地區環境的負面影響。沒有這些必要的數據如何能設計合適的道路,正如沒有荷載不能設計好橋梁的道理一樣,弄不清周邊用地性質,沒有現狀與預測的交通資料又怎能設計好符合周邊社區性質的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網絡上的交通一般分為兩類性質,一是為相鄰地區街坊或建筑物客、貨車輛進出,速度不高,流量不大的地方性交通服務,兩側多為對進出口要求較多的住宅、商店、文教機關等社區。二是為行程長、速度高、流量大的通行性交通服務,惟其速度高,對進口控制要求較嚴。由于兩種交通性質要求不同,故其規劃設計要求也自然相差較大。實際道路設計時往往不會有這樣簡單明了的情況,相反會遇到很難簡易判斷的復雜情況,既有長途通過性交通,又有有出入要求的地方性交通,甚至還有多種形式混合性的交通。這就要求我們要深入調查、認真分析,從周邊環境、社區性質、出行要求、進出口分布、交通運行特性等作具體深入的全面分析,審慎決策。
三、關于城市道路綠化規劃的思考
1、城市道路綠化規劃的重要意義
(1)在道路的彎道內側及三角形視距的規定范圍內栽種綠化樹木不僅不會影響駕駛員的視線同時還能起到緩解駕駛員視覺疲勞的作用,此外還可以通過栽植的樹木來引導和預告駕駛員路線的變化,但是樹木栽種的寬度及高度應符合相關標準的要求不得進入車輛運行的空間。
(2)綠化樹木還可以作為機動車與人行道的分隔帶,這樣不僅合理的利用了空間同時還起到了環保及舒適出行環境的目的,但是在進行樹木栽植時還應考慮其生長所需的空間,避免發生因生存空間限制導致其無法正常生長或死亡的現象。
(3)對于綠化樹木或植被種類的選擇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及環境條件,樹木的選擇應該能夠適應環境的變換和抵御自然災害,在進行綠化時可以采取人工配置的方式來形成具有一定層次及符合伴生需求的植物景觀。
2、城市道路綠化規劃的基本原則
在進行城市道路綠化時應該本著以下基本原則,也就是生態、適應性、以人為本、科學性、藝術性、安全性等。
(1)生態原則是指城市的道路綠化應該能夠維持和保護城市的生態平衡,并以城市原有的生態系統為基礎來進行植物的多層次配置和創造,植物的配置在講究季節變化美和層次美的同時還應能夠起到最佳的降溫、滯塵及防風抗沙要求。
(2)適應性原則可以從兩方面來進行考慮,一是植物的選擇能夠適應環境及氣候條件,二是種植的地點能夠滿足植物的生長需求。
(3)以人為本的原則是指在進行植物的種植時應充分考慮到行人及行車的審美需求及習慣,在路口或拐彎處不宜種植大型的灌木或喬木以免影響行人或行車的視線,造成交通事故。
(4)安全性原則是指在涉及到城市道路下有管線、上有纜線以及行人和車輛較多的情況時,道路綠化設計首先要保證道路的安全和暢通,行道樹的高度及距離應該滿足相關規范的要求并且不得遮擋交通標志和行車視線,充分確保行車和行人的安全。
四、關于城市道路規劃彈性問題的思考
1、城市道路規劃彈性設計的概念
所謂城市道路彈性化設計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理解,首先是在進行城市道路規劃時如何充分考慮其適應城市長遠發展目標和城市用地布局規劃的目的。其次是指當城市道路網的主體結構及整體剛度基本確定時如何通過有效的方式來分散和降低交通負荷避免產生交通瓶頸現象。
2、如何提高城市道路的彈性水平
(1)從城市道路規劃設計階段來講不僅要充分考慮到城市道路未來的發展預見性,同時還應注意其對于支路網的設計,因為支路網是未來城市發展改造的主要方面。我國目前路網結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結構層次不合理,支路的分布及數量不足不能夠與干路及次干路進行很好的協調和配合最終這導致城市道路整體協調能力的下降。所以在進行支路網設計時應本著靈活性的原則,一是通過認真研究各類性質的城市用地與路網密度的關系合理的分析和確定各類用地需要的支路網密度來最終確定城市中不同地段的支路網密度。二是嚴格限定支路的出入口方向并明確規定和控制不能向主要道路開口的地段并使其能夠承擔起非機動交通的負荷降低主次干道的交通干擾和壓力。
(2)當城市道路的規劃已經定型時可以充分考慮道路等級的提升性及道路網絡的延展性。道路等級的提升性是指在保證道路網架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將部分次干路或支路進行升級。我國現有路網基本上屬于低速交通系統已經難以適應現代化汽車交通增長的需要,此外建筑容積率的提高也為日后城市道路的升級造成了較大的困擾。所以在進行城市道路規劃時應該準確及時的把握升級時機和預留升級用地,確保道路等級可行性。道路網絡的延展性不僅要顧及布局的完整性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的開放和動態發展特性。城市道路的延展性在空間上表現為城市用地量和使用效率的擴展兩方面,這兩種情況的改變會導致城市內部活動與外部聯系的增加并最終導致出口容量的上漲,這就要求在進行城市道路規劃時應預留延伸口保持規劃的合理性及彈性。
結束語: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城市道路,如何適應城市發展、城市現代化、交通現代化的要求和城市環境質量的提高與持續發展等,許多重要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探討。但我們相信隨著規劃合理性及科學性的提高,未來城市道路的發展一定能夠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參考文獻:
[1]戴旺;段少華;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的分析研究[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1(10)
[2]邵國峰;袁秀麗;城市道路規劃發展建設問題的若干探討[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