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證地下工程中防水質量是地下工程施工的重要工作內容,使用合適的施工方案治理地下工程的滲漏事故對提高工程質量有著重要意義。本文結合某地下工程的滲漏水事故治理為例,分析其滲漏原因后制定合適的方案,闡述了方案實施后的良好效果,期望能給人們這方面可參考的經驗。
關鍵詞:濾水層;排水溝;強排;注漿
0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增長,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建筑建設施工項目越來越多,人們對建筑地下空間的利用十分重視。但是在地下工程中,如果沒有嚴謹的施工方案和過程,就容易出現滲漏水的事故,嚴重影響了工程質量,如何保證地下工程的質量成為了施工人員需要解決的問題。下面就此進行討論分析。
1 概況
1.1 工程概況
某工程由1#~16#住宅樓、商業裙樓及地下車庫組成,總建筑面積約24萬m2。地下車庫為地下2層,框架-剪力墻結構。-2、-1層層高分別為-3.9m、-4.2m;基底面積約12000m2,樁筏基礎。地下室外墻厚350mm,混凝土強度等級C35P8,車庫基礎防水板厚250mm,混凝土強度等級C30P8。
1.2 滲漏情況
防水層設計采用2道SBS防水卷材熱熔法施工,由于基層潮濕故采用人工掃水、集中抽水、分段鋪貼的施工方法。澆筑防水保護層前卷材下部存在明水,澆筑完成后發現保護層有不同程度的起包、起鼓現象。室外回填結束后,經檢查發現車庫底板普遍出現滲水現象,部位主要集中在后澆帶、剪力墻根部與基礎梁接槎施工縫處。
先期采用堵漏劑、SL-668-Ⅰ型(疏水性)單液型聚氨酯發泡止水劑注油性聚氨酯處理,注漿鋼針長100mm,間距200mm,達到了一定效果,但當處于連續降雨導致地下水位上升(或豐水期)時,許多處理好的地方又重新開始滲水潮濕。
2 原因分析
針對地下室滲漏情況,有關單位組織相關專家進行會診后認為,地下室防水施工時未采取降水措施是引起滲水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是施工單位在防水卷材施工過程中接縫粘接不牢固、搭接長度不滿足規范要求、施工縫處理不認真致防水層失效;原因之三是混凝土防水板在澆筑過程中振搗不均勻、不密實致結構自防水失效。
3 方案設定
3.1 堵滲
(1)對地下室防水板、后澆帶處滲漏采用壓力注漿法將裂縫封堵,采用SL-668疏水性單液型PU發泡止水劑和SL-669親水性單液型PU發泡止水劑,并增設防水保護層。
(2)剪力墻根部與基礎梁接合處滲漏先采用壓力注漿法將裂縫封堵處理,再涂刷防水涂料進行封堵,最后施工防水砂漿抹灰層作為滲漏保護層,高200mm,厚25mm,亦可作為地下室墻面踢腳線。
(3)主樓剪力墻內側局部潮濕處待豐水期過后,涂刷DT-0185AK11(水泥基滲透結晶型、滲透性強)防水材料,達到效果后再施工面層。
(4)地下室電梯井、配電間等設備用房的滲漏引起使用功能的影響,地面增設防水層及排水溝,增設橋架使地下室電纜敷設不經過電纜溝進入配電室。
3.2 排水
(1)在地下室回填土填到基礎梁頂標高后,用Φ30~Φ50mm的卵石鋪設作為濾水層,厚200mm,并設置排水溝,將水排至原設計集水坑,利用原設計排水設施將積水強排出室外。
(2)地下室采取通風措施,增加施工照明,減少防水施工中的不安全因素,也便于施工,加快進度。
3.3 其他
(1)利用地下室處于豐水期,需詳細排查地下室滲漏點,并圖示滲漏位置及根據嚴重程度作相應標識。
(2)從地下室先行回填部位的相應筏板部位開始,逐一進行注漿處理,觀察是否有效(時間最少在注漿7d后),并增設防水保護層,后開始回填。
(3)砂土回填至基礎梁頂后,施工濾水層、地下室墊層及面層和排水溝,確保滲出的地下水排至預留或增設的集水井或集水坑。
(4)地下室頂板防水施工質量應嚴格按規范控制,室外回填時在地下室外墻外側周圍應布置排水溝及集水井。
4 方案實施
4.1 地下室防水板、后澆帶處滲漏處理
(1)清理積水和混凝土表面浮塵、雜物。
(2)對沿線性滲水部位按照間距150mm進行布孔,見圖1。對面性布置的滲水區域按照間距150mm進行菱形布孔,并擴大注漿部位范圍200mm,見圖2。
圖1 線性滲水部位注漿布孔示意
圖2 面性滲水部位布孔示意
(3)用電鉆在布孔位置旁30~40mm處與基面保持45o鉆孔,孔徑10mm,鉆孔深度150mm。
(4)用電動注漿機進行,并在注漿管的一端安裝壓力表,當注漿各孔段的進漿量小于5L/min,并達到設計壓力后穩定10min,檢查孔的吸水量每米小于1L/min時注漿結束,然后進行下一處的施工。
(5)注漿結束后剔鑿掉注漿嘴并跟蹤檢查對比、分析,觀察時間不少于7d。
(6)沿滲水區域并擴大100mm范圍涂刷厚2mm堵漏劑及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再抹厚25mm水泥砂漿保護層,最后砂土回填,逐層夯實。
4.2 對剪力墻根部與基礎梁接槎處滲漏處理
對剪力墻與基礎梁相接部位的滲水部位,用電鉆在漏點部位與基面保持90°鉆孔布孔。涂刷防水涂料第1遍,間隔2h后涂刷第2遍。沿滲水部位抹水泥砂漿(摻加防水粉,比例按照材料說明書要求并嚴格控制摻量)踢腳,厚25mm,高300mm,表面壓光(圖3)。
圖3 剪力墻與基礎梁接槎部位布孔示意
4.3 主樓剪力墻內側局部潮濕處理
(1)豐水期過后,采用棉紗、吹風機等將剪力墻局部潮濕部位清理干凈至無返潮痕跡。
(2)涂刷DT-0185AK11(水泥基滲透結晶型、滲透性強)防水材料2道后觀察7d,確認無返潮現象后施工設計面層。
4.4 地下室電梯井、配電間等設備用房的防滲處理
(1)對砌體墻面采用1∶2.5水泥砂漿(摻加防水粉)粉刷平整、待抹灰層干燥后,增設SBS防水卷材2道(3+4面層帶砂),并做水泥砂漿保護層。
(2)對混凝土墻面的防水處理采取注漿處理(間距200mm)、涂刷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涂料,再抹灰平整、增設厚3mm(帶砂)SBS防水卷材1道,并做水泥砂漿保護層。
(3)采用排水槽排水至預留集水井,后強排出室外。排水槽采用DN100的普通焊管破為兩半,內外側刷防腐漆,面層刷白色瓷漆處理,用長120mmΦ8mm@200mm鋼筋固定。
4.5 導排措施
針對底板、后澆帶及剪力墻與基礎梁相接部位滲水強排措施:將地下室-2層地面厚150mm、3∶7灰土置換為粒徑50mm左右的卵石層作為濾水層,厚度調整為200mm,在卵石層與原設計C15墊層之間增設復合土工膜作為隔離層,增設排水溝和集水井,將滲出的地下水沿排水溝及預埋導管導入原設計集水坑,后強排出地下室,具體如下:
(1)當回填土到基礎梁頂部后,沿地下室外墻內側設寬200mm的混凝土明排溝,篦子頂標高與地下室地面高度一致,具體做法見圖4。
(2)沿溝邊按照間距1000mm預埋Φ50mm濾水洞并設鐵絲網(網孔不大于5mm)防止泥沙進入排水溝。
(3)沿地下室外墻每隔一定距離設置集水井與原設計集水坑相連,將溝里的滲水導入。集水井的設置盡量利用原設計集水坑,必須是混凝土結構,大小同原設計集水坑,井底標高同原設計基礎底板,混凝土強度等級C35P8(摻加膨脹劑及防水粉,摻量按照材料說明要求嚴格控制)。
(4)在增加的集水井與原設計集水坑之間,預埋規格為70mm×4.5mm的無縫鋼管(接頭嚴密且無滲),將后增加的集水井中的水經管道排入原設計集水坑。
5 結語
綜上所述,上文所提及的例子通過實施上述方案后,地下室的防水質量明顯提高,無滲漏現象發生。我們在進行地下工程施工時,一定要建立好有效的監管機制,樹立起質量第一的意識,加強施工全過程的質量管理工作,不斷提高施工人員的技術水平,確保施工的質量。
圖4 混凝土排水明排溝示意
參考文獻:
[1]杜建江.地下防水工程滲漏原因分析及防水措施[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1(10).
[2]張威.地下工程中常見的滲漏水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J].天津市政工程,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