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針對生態園林建設植物種類的選擇及配置展開了探討,對生態園林植物的品種選擇作了詳細的闡述,并對生態園林植物的配置和生態園林的植物群落作了系統的分析,以期能為有關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生態園林;植物種類;選擇配置
0 引言
隨著我國園林綠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生態園林的建設成為了人們所關注的問題。而植物作為生態園林建設中的重要組成因素,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對其進行選擇和有效配置是不容忽視的。因此,為了促進生態園林的建設,就需要合理做好植物種類的選擇及配置工作,以為人們提供一個生態良好的綠化園林環境。
1 生態園林植物的品種選擇
植物群落是指生長在一起并存在極其復雜相互關系的、具有不同生態習性的園林植物進行有規律的組合。它包括自然植物群落和人工栽培植物群落,植物自然群落是在長期的歷史發育過程中,在不同的氣候環境條件下自然形成的群落,各自然群落都有自己獨特的種類、外貌、層次和結構。人工栽培植物群落是按人類需要,把同種或不同種的植物配植在一起形成的,從而滿足人們生產、觀賞、改善環境條件等各項需求。本文重點探討具有更大穩定性和重要深遠生態環境意義的人工栽培園林植物群落模式。
植物是具有生命的物種,不同種類的園林植物,其生態習性也不同。植物的生態習性是指植物生長發育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園林植物最主要的生長環境因素包括包含光照、溫度、水分、大氣、土壤等,而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構成了植物生長狀況所需的環境;植物品種選擇還充分考慮當地地域氣候及地理條件,尊重當地鄉土文化;另外,配置植物還要考慮環保的要求,即在城市園林、工礦區、居民區等不同地區的實際功能需求,配置適宜的品種。
植物品種選擇應遵循以下4項原則:
1.1 美學原則
良好的觀賞性是園林植物景觀設計的目標之一,是在滿足植物基本生長條件發揮其生態功能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追求。園林植物的景觀之美,是多形態、多成分和多層次的,可分為形式美、藝術美和意境美。選擇植物品種時,應考慮植物的形態、植物的色彩、植物的質地以及植物的季相。
1.2 生態原則
在園林植物景觀設計中,必須考慮植物的耐性范圍,否則就會導致植物生長不良甚至死亡,還應考慮以下6個方面的生態功能:
(1)凈化空氣的功能;
(2)調節氣候的功能;
(3)防風固沙的功能;
(4)滯塵功能;
(5)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功能;
(6)減弱噪聲的功能。
1.3 社會經濟技術原則
以最小經濟投入來獲得最大的回報是社會經濟技術的總原則,包括技術可操作原則、社會可接受原則、無害化原則、最小風險原則、效益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其目的就是以公眾可接受的技術、最小的經濟投入獲得觀賞性最強、公眾認可的植物景觀。除了考慮建設過程中的成本外,在植物景觀設計過程中也要考慮后續的養護成本。
1.4 優先選用鄉土植物原則
鄉土植物又稱本土植物,廣義的鄉土植物可理解為: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及物種演替后,對某一特定區域有高度生態適應性的自然植物區系成分的總稱。優先選用鄉土植物,其原因主要有:
(1)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景觀,觀賞價值獨特;
(2)抗病蟲害能力強,易栽培養護;
(3)利于植物多樣性的建立及保護,生態效益良好;
(4)可避免外來物種的“生物入侵”。
2 生態園林植物的配置
2.1 植物配置原則
生態園林設計中的植物配置應遵循植物的生態學原則、功能性原則、美學原則、歷史文化原則及經濟原則,根據園林植物的種植方法進行組合栽植,注重營造有地域特色和城市風格的生態園林景觀。在生態學理論的指導下,構建和維護生態園林景觀的生態系統,以最低的費用維持良好的景觀,以最小的代價創造最大的效益,也是園林工作者追求的最終目標。
(1)因地制宜
(2)布局合理,功能要求
(3)搭配適當,景觀要求
(4)保護利用,經濟原則
2.2 植物配置方式
園林植物布局形式的產生和形成,是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文化傳統、地理條件等綜合因素的作用分不開的。園林植物的布局是與園林的布局形式相一致的,主要有自然式、規則式和混合式3種方式。
園林植物的種植形式主要有規則式和自然式兩種基本形式,根據綠地的形狀與功能可選擇叢植、群植、片植、對植、列植、孤植等形式。
2.2.1 自然式
自然式的植物配置,要求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之美,將植物以不規則的株行距配置成各種形式。植物的布置方法主要有孤植、叢植、群植和密林等幾種;花卉的布置則以花叢、花鏡為主,它能夠創造生動活潑、清幽典雅的自然植被景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入自然。
(1)孤植;即單株植物孤立種植。在園林中形成獨立的庇蔭植物并起到觀賞作用,滿足景觀設計藝術的需要。
(2)對植:即兩株樹按照一定的軸線關系作相互對稱或均衡的種植方式,分布在構圖中軸線的兩側,必須是同一樹種,但大小和姿態不刻意要求相同,動勢要向中軸線集中即可,主要用于強調公園、建筑、道路、廣場的入口。
(3)叢植:即三株以上同樣或幾種植物自然地組合在一起的種植方法,是園林中普遍應用的方式,可用作主景或配景,也可用作背景或用作空間隔離。叢植配置力爭符合藝術構圖規律,能同時表現出植物的群體美和個體美。
(4)群植:由(20~30)株以上的喬灌木成群自然式配置,主要表現樹木的群體美,樹木種類不宜太多,以(1~2)種作為基調,并有一定數量的小喬木和灌木作為陪襯。群植方式多用在草坪或整個綠地的邊緣。
2.2.2 規則式
規則式植物配置,一般配合中軸對稱的總格局來應用。樹木配置以等距離行列式、對稱式為主,花卉布置通常是以圖案為主要形式的花壇和花帶,有時候也布置成大規模的花壇群,它具有規律美、節奏美、秩序美的優點。一般適合紀念性園林、大型廣場等。
(1)列植:即行列栽植,是指成行、成列栽植樹木的形式,它在景觀上較為整齊、單純而有氣魄。常用于河邊和溝渠、行道樹、防護林帶旁及地下管線較多的地段。在樹種選擇上要突出觀賞與遮陰效果較好的特點。
(2)交錯配置:按照一定的株距將兩種植物呈交替模式進行種植。可以選兩到三種。
(3)分層配置:為形成喬木、灌木、草坪三層景觀,選擇高度不同的植物,在相同面積的綠地上能夠配置更多種植物,也能吸收更多太陽能。
(4)圖案式配置:在小面積的長方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和梯形等規則幾何圖形內種植相同種類的植物,從而形成有規律的色彩和色斑。
2.3 生態園林植物配置的影響因素及配置注意事項
影響園林植物的因素很多,本文重點從光照、溫度和大氣等生態習性角度探討城市生態園林植物的配置。
2.3.1 光照對植物的影響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必需的因子,光照強度對園林植物的生長發育尤為重要。不同的植物對光照強度的要求是不同的,特別是對弱光的適應能力有顯著的差異。根據園林植物的耐陰程度,可把植物分為3類。
(1)陽性植物。這類植物要求較強的光照,不耐弊蔭,一般需光度為全日照的70%以上。陽性植物宜栽植于開闊綠地、高大建筑物的南面或作為上層木配置。
(2)陰性植物。這類植物是指在較弱的光照條件下要比在強光下生長得好的植物,一般需光度為全日照的5%~20%,不能忍受光強光照。
(3)耐陰植物。這類植物具有較高的耐陰能力,需光量少,對光的適應幅度較大,在全日照下生長良好,也能忍受適當的庇蔭。
在園林植物配置時,掌握各種植物的耐陰力是非常有用的,樹冠呈傘形者、常綠性針葉樹的葉呈針狀者等多為陽性樹,而樹冠呈圓錐形而枝條緊密者、闊葉樹種的常綠樹等多為陰性樹。陽性樹一般耐干旱、瘠薄的土壤,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強;陰性樹則需要比較濕潤、肥沃的土壤條件,對不良環境的適應性差。
2.3.2 溫度對植物的影響
溫度是植物極重要的生態因子之一,溫度還制約著植物的成長發育和分布。溫度的變化直接影響著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等。植物按照溫度的要求可分為耐寒植物、喜溫植物和半耐寒植物3類。
(1)耐寒植物。寒帶或溫帶植物在低溫(一般指0℃)下不會影響其正常生長,耐寒性較強。
(2)喜溫植物。熱帶或亞熱帶植物的耐寒性較差,低于0℃或5℃以下的低溫就停止生長或遭受傷害。
(3)半耐寒植物。這類植物一般原產暖溫帶,可在較大的溫度范圍內生長。
2.3.3 大氣對植物的影響
由于工業的迅速發展和防護措施的缺乏或不完善,造成大氣和水源污染,目前備受關注的污染大氣的有毒物質已達400余種,通常危害較大的有二氧化硫、氯及氯化氫、氟化物、光化學煙霧等。對植物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可有效改善大氣、灰塵、噪聲等環境污染問題。
(1)配置具有滯塵和減噪功能的植物:
(2)配置具有凈化大氣功能的植物:
3 生態園林的植物群落
生態園林是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經驗,遵循生態學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植物群落,建設人類、植物、動物相聯系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文化美、藝術美,使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3.1 生態園林的植物群落類型
現階段典型的人工植物群落主要有以下4種:
(1)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
(2)環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3)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4)生產型人工植物群落。
3.2 代表性地區的園林植物群落組合典范
以喬、灌、草組成的人工模擬自然群落,由于層次豐富,綠地面積增加,提高了單位葉面積指數,從而增加了保護和改善環境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地根據不同綠地服務對象的需求和應達到的功能進行植物設計。
4 結語
綜上所述,生態園林的建設對人們改善環境質量和提高生活品質有著極大的幫助,而植物作為生態園林重要的組成部分,做好對其種類的選擇和配置就顯得十分必要。因此,所以,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我們應該重視植物選擇和配置對于園林景觀建設的意義,做好有關方面的工作。
參考文獻:
[1]韓小霞、王方芳.生態型園林中植物種類的選擇以及規劃設計方法[J].現代園藝.2014(22).
[2]李曉杰、吳慧婷.園林坡地植物選擇與配置[J].當代生態農業.2012(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