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快速建設過程中,河道整治、生態修復以及濱河景觀建設經常同期進行,因此濱河景觀的設計與規劃需要多學科多專業融合,提出多目的的綜合規劃方案。目前,國內從水利工程、城市規劃、生態學及景觀設計等各個學科的研究都表現出對河流設計的關注,提出對河道問題及濱河空間的多角度解決方案。本文以固安縣引清干渠水系整治及沿河綠化景觀規劃設計為例,淺析了濱河空間與生態景觀營造的方法與途徑,闡述了當前河道環境整治建設不僅要達到它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一點是改善濱河空間的自然生態環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營造“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人居環境。
關鍵詞:濱河空間;景觀設計;生態園林
緒論
水是一切生命的基礎,河流是城市發展的靈魂。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環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混凝土堆砌的城市中生活的人們對自然生態的生活環境更加向往。城市政府也希望通過建設城市濱河空間推動城市宜居環境的發展,創造富有人文情調和自然風光的生活空間。在這樣的特定時期中,城市濱河空間建設同時面臨著各類的多目標的規劃與開發,城市河流的綜合整治也包含了更多容。
因此,在濱河的景觀設計中如何在河流生態建設以及防洪工程建設中如何同時兼顧景觀效益,并與整個城市的規劃相協調統一,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本文分別從生態環境與景觀設計兩個角度對城市濱河空間進行研究分析,通過找尋兩者之間共性,尋求實現濱河空間生態環境與景觀營造和諧共建的途徑。在濱河景觀規劃設計中實現河流的生態環境與景觀游憩功能兼顧,為城市濱河空間“適度開發利用”的最優化開發模式提供一些思路和依據,使濱河綠地和周邊用地緊密結合共同為城市環境建設發揮更廣泛的作用。
1、生態環境和景觀營造的對立統一
從生態環境角度,一方面由于外界人為因素的干擾很可能產生對環境不可預期的破壞,所以河流環境應盡可能少的受到人為的干擾,才能保持它原有的自然生態性。另一方面河流的連通性和流動性的保持對于維護整個生態環境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現有的河流規劃體系中,很多河流由于自然或者人類活動原因發生了斷流,部分河渠的原有功能已經減弱或者缺失,同時城市的發展同河流棲息相關,城市河流和濱河空間與城市、城市中生活的人的關聯是非常緊密的。因此,不能單純的按照生態學家的方法去設計河流和濱河空間。
從景觀營造角度,同樣也希望河流有較好的連通性和流動性,但他們更關注城市河流對于城市居民的可達性和共享性。通過建設濱河道路、親水場所以及橋梁等,將城市與河流真實的連接在一起。然而過度開發,人流的集中以及廢棄物的排泄對河流的自然生態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因此,生態環境和景觀營造是對立統一的,如何使得濱河環境不僅是為人類服務的空間,更是一條充滿活力的為所有生物共存的生態環境,是景觀設計者們所應該思考的核心問題。
2、“天人合一”的濱河生態景觀設計
“天人合一”,就是講求天地人的和諧,這是最早的生態思想。當今,生態已經成為時代的共識,城市濱河空間的營建對城市的土壤、植被、水文等因素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需要我們運用科學的營建理念和手法來創造良好的生態效應。遵從自然的濱河景觀設計包括三個含義:一、模仿自然是對濱河空間諸要素的重塑和保護。二、回歸自然、生態優先的設計是最小化減少人為干擾,引用新型節能環保材料。三、生態啟示性設計是對自然要素的藝術抽象的設計,它代表的象征意義,具有重要的生態教育作用,這也是景觀設計表現形式的核心。
2.1模仿自然的濱河景觀營造
作為保護意義的生態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模仿自然設計的目標在于將城市濱河景觀“宛若天成”,順應自然生態規律來打造濱河空間的景觀設計,以此為依托,模仿自然的景觀設計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設計。
(1)重塑自然濱河空間形態
建設開放的、連續的、具有活力的濱水空間,打造和諧親水環境。打破傳統河道規劃中的截彎取直、拓寬斷面等理念,將干渠與周圍有足夠用地的城市地段,盡量恢復并保留原有河流自然形態,增加生態濕地的建設。在固安縣引清干渠西部“綠色印象區”,設計了100米寬、500多米長的濕地生態廊道,該區域將水面打開,在滿足原有干渠泄洪能力的基礎上模擬自然河道豐富的地形變化,創造近自然的濕地河流景觀。
(2)濱河景觀自然要素的強化
借助自然界中的聲音,如水聲、風聲、鳥鳴聲,可以使濱水空間增添意境色彩,引起人的無限遐想。在引清干渠項目中結合濕地淺灘,設計觀鳥廊架,保留原有的林地并豐富林下植被,將自然聲音引入環境之中,更增添環境的幽靜感。
(3)生境多樣性設計
生境的多樣性決定了生物的多樣性,豐富的自然環境,不同形式的植物群落,交替出現的深水區和淺水區的差異,增加了引清干渠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為魚類等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生存空間。在引清干渠濕地豐富的斷面形式很好的滿足了不同生物對環境的要求。
(4)濱河緩沖帶的景觀設計
河流水系周邊的緩沖帶一般沿水體周邊設置,利用植物或土木工程相結合,對河道坡面進行防護,為水體與陸地交錯區生態系統形成過度緩沖帶。引清干渠項目的緩沖帶采用了兩種形式:一種是結合邊坡土建工程設置濱水和水生植物組團,一種結合是綠化隔離帶模仿自然種植多層次的生態植物群落。
2.2回歸自然、生態優先的設計
在濱河空間景觀營造過程中,應盡量較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包括自然材料的應用、下凹式綠地集水設計、透水鋪裝的應用、太陽能等新型材料和能源的利用以及保持濱河空間的開敞性。在引清干渠項目中大量采用了下凹式綠地和透水材料的鋪裝等生態性景觀設計,盡可能減少大面積的廣場鋪裝出現,以宜人尺度的小空間場地設計和局部大面積開敞草地為主進行空間的劃分,尊重自然,使整個濱河空間盡量保持原有的自然風貌,人為的建設融于自然之中。
2.3生態啟示性設計
對景觀的塑造,可以影響到人們如何看待自然以及如何看待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這種有助于生態恢復或者帶有某種象征及啟迪作用的設計,能夠讓人認識并體驗到生態系統的進程及其復雜性,幫助人們審視自身與生態系統之間聯系的設計,都可稱之為“生態啟示性設計”。在引清干渠項目“金色印象”區域中保留了以原有的農田景觀,并結合臺地種植花卉、觀賞草等體現農田肌理。使人們體會到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激發人們對原始自然的想象,審視自身的發展進程。
3、生態濕地的景觀設計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是在自然或半自然凈化系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污水處理技術。這個系統結合了生物膜法和自然凈化的特點,將微生物和植物的凈化能力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高效的凈化系統。
在固安縣引清干渠西部“綠色印象區”,由于濕地大部分是依靠雨水和中水為補給水源,因而,考慮利用人工濕地的凈化功能提高濕地下游的水質,提高城市下游景觀水的水質。該區域設計多個綠島,以親水棧道連接觀鳥臺,保留場地現有林地,增加下層草花地被,形成充滿野趣的林下風光,同時突出生態濕地環境,運用水生植物以及水下各種魚類、藻類等生物打造濕地景觀,運用自然的生物循環凈化水體體現其生態性。通過濕地對人類自然生態環保知識的教育普及,促進人們了解濕地的重要性。
4、生態駁岸的景觀設計
生態駁岸是指恢復自然河岸“可滲透性”的人工駁岸,是基于對生態系統的認知和保證生物多樣性的延續,而采取的以生態為基礎、安全為導向的工程方法,以減少對河流自然環境的傷害。根據采用的材料不同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1、自然原型駁岸;2、自然型駁岸;3、多自然型駁岸。
在引清干渠濕地的設計以置石、自然植物駁岸為主,局部坡度較大部位采用石籠駁岸。
5、結論
營造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文的、生態的、和諧的城市濱河空間的桃花源境,是一項綜合環境科學、景觀生態學、水利工程學、城市規劃與設計等學科的復雜工程。如何營造一個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濱河生態景觀空間,并具有藝術感染力和科學的合理性,給中國的景觀設計專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水環境必然發展的道路。
本文僅是從技術角度淺析了濱河空間的生態景觀的共同營造的一些方法,而對城市河流的整體開發建設模式等方面還未做深入探討,希望在今后工作實踐中,能夠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馬軍山.城市濱河景觀設計模式研究.規劃師.2004,20(3):49~51.
[2]俞孔堅,李迪華,潮洛蒙.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十大景觀戰略[J].北京.規劃師.2001
[3]孫鵬,王志芳.遵從自然過程的城市河流河濱水區景觀設計.城市規劃.2000,24(9):19~22.
[4]王東宇,李錦生.城市濱河綠帶整治中的生態規劃方法,城市規劃.2000(9):27~30.
[5]劉濱誼,周江.論景觀水系整治中的護岸規劃設計.中國園林.2004,(3):49~52.
[6]俞孔堅.城市環境設計[M].北京:城市環境設計雜志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