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進城打工,不僅是農民就業、增收的需要,也是城市發展的需要;農民外出打工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為國家創造了財富,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打工收入已占到家庭收入的50%以上,并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仍會以更快的速度遞增。但是,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農民工在勞動條件、工資待遇、子女教育、醫療保障、安全等諸多方面存在一些問題。為實現以人為本、創建和諧社會的目標,全社會都應該關心農民工問題,保障農民工的權益。
一、存在的問題
1、工作難找
我國目前有13億人口,有7.5億勞動力,相當于所有發達國家勞動力資源的總和,勞動力資源供大于求的狀況將長期存在。青年農民工在城市里最大的苦惱是工作難找,其次為被城里人瞧不起和勞動安全無保障。正是由于工作難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讓青年農民工失去了與單位談工資、講條件的權利;同時也致使一些人沒有簽合同、沒有工傷保障等。多數青年農民工能正確、冷靜看待失業,而且本地青年農民工的創業意識明顯弱于外地青年農民工,大多數人的創業想法局限于做個體戶,但因缺少資金無法付諸實施。
2、勞動生活條件差
農民工打工的主要原因是增加家庭收入,其次是覺得家里太窮想在城里生活。在農民進城打工的過程中,多數用工單位為農民工提供的住宿條件很差,擁擠、臟亂、不通風,極易引起一些流行病的滋生和傳播。有些業主信用意識不強,輕視打工環境,就地建房,一張木板,一疊床被,就形成了群體群居的工作生活,冬天冷得哆嗦,夏天熱得冒汗,用工環境差、生活艱苦、崗位勞動強度大、安全系數低,與他們擔負的工作強度需求形成鮮明的對比。
3、子女教育問題值得關注
在城市里打工的青年農民工最擔心的問題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家里的老人無人照顧、子女教育問題、收入低。家里老人無人照顧之所以成為農民工最擔心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農民工思想觀念相對封閉保守,“父母在不遠游”、“養兒防老”、“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思想影響較重;農民工家庭的弱勢,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其子女的教育,農民工子女隨父母流人城市的很少,大多數成為留守兒童t其教育問題十分突出濃民工孩子在城市學校上學困難,需上交讓他們難以承受的贊助費,戶籍問題成為困擾農民工子女正常人學的突出因素。
4、安全隱患大,拖欠工資
農民工的市場意識、風險意識、吃苦耐勞的精神勝過其他社會群體,但是得到的回報卻不能和他們的付出相符。農民工打工工資不到位、安全保障問題表現最為突出;近幾年,進城打工的農民工越來越多。尤其是相對貧困落后的村莊,幾乎成為一種潮流。農民進城打工的唯一目的就是憑自己的勞動拿到自己應得的報酬旭他們面臨“活好做,錢難要”的難題。一方面是有些部門為了及早建成某些“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在資金不到位或條件不成熟時,進行超前建設,導致農民工工資無法兌現;另一方面是個別黑心包工頭惡意拖欠、變相克扣,在農民工討還工資時,甚至遭到工頭雇傭的打手的暴力傷害、野蠻關押等非法待遇。
二、原因
1、勞動力供大于求
工作難找使青年農民工根本沒有與用工單位討價還價的籌碼,只能任人擺布。在此背景下,有些用工單位無視相關的勞動法規,不與青年農民工簽訂用工合同,并且隨意克扣工資、延長勞動時間、增加勞動強度,廣大青年農民工為了生活只有選擇接受。
2、缺少技能培訓和組織性
與城市青年相比,青年農民工文化素質普遍較低。農村情結讓青年農民工始終難以完全認同城市生活規貝口,而青年農民工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勞動技能偏低、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訓,對城市文明的接受程度有限,多數人只能在城市里從事低技術含量的工作;擇業上.主要依靠“血緣、人緣、地緣”關系,盲目性大,且各自認|為“工”,失去了參與社會活動的正式組織依托;農民工普遍缺泛法律知識和維權意識,使他們缺少利益表達和權益維護的渠道和載體,在權益受到侵犯時,無法借助組織、集體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3、法律意識差,自身素質有待提高
農民工對勞動法等法律了解不夠,甚至有些人一無所知。當農民工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不懂得或不會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事法權益。農民工外出打工的總體特點是粗放型,大多從事臟、重、苦、險等工種,農民工普遍缺少一技之長,不僅文化素質低,而且勞動技能較差,很難進入文化層次要求高、勞動技術含量高、報酬豐厚的行業就業,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收入偏低、勞酬不符。農民工隊伍中出現了欠薪,工資拖欠等不公平的問題時,試圖通過法律手段解決的人相對較少,大多數采取自己忍了或近乎違法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有的甚至引發犯罪。
4、社會求助
目前農村青年勞動力流動大都是靠親戚朋友介紹或自發流動,由政府組織或職業介紹部門組織安排外出的相對較少。但目前對勞動力市場的宏觀調控明顯滯后,缺乏對農民工的總需求、總供給的調節,缺乏對農民工就業的組織與指導,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漸確立,城市市民已基本實現了社會保障,而農民工往往不在保障對象之列,低收入的農民工不僅隨時可能處在失業之中,而且沒有社會救助系統的支持,成了生活在城市中卻又享受不到居民權利的無保障人群。
三、建議
1、開展職業指導
農民工是社會產業大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民工開展職業指導非常必要。培養他們的職業理想,使他們學會合理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把握發展條件與機遇,正確認識就業和創業;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知識等素質教育;要開展法律知識教育,引導他們增強法制觀念,知法守法,增強維權信心,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學會利用法律這一合法渠道來維護自身權益。
2、強化技能培訓
農民工大多是作為“人力資源”,而不是“人力資本”而存在的,他們在市場上始終處于“被選擇”的位置,而不是處于“選擇崗位”的主體位置。國家對農民工的培訓實施很多的民生工程,比如涉農類技術免學費。家庭困難給予生活資助。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加大對農民工培訓的投人力度,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從而提高青年農民工素質。已經在有關行業就業的青年農民工,應該嚴格按照本行業的職業標準進行規范的技能培訓,使其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
3、增強農民工就業的穩定性
進一步深化勞動就業制度改革,加強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建設,強化勞動部門的管理和服務職能,在勞動關系上堅持一視同仁,發展多種形式的就業中介組織,推進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加強對農村勞動力市場的預測、規劃、調控、立法、監管,使農村富余青年勞動力轉移逐步實現規范、有序。充分利用勞動人才人事部門、職業學校、共青團、婦聯等組織的優勢,不斷深化農村青年委培就業、農村青年勞動力輸轉等工作,保證農民工的培訓、輸出有序合法進行,為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打下堅實基礎。
4、構建良好的社會服務體系
保障必要的公共服務供給,讓農民工在城市有真正的歸屬感。樹立公平、正義、共享的核心價值觀用平等的理念和包容的心態實現城市對農民工的真正開放。進一步改革傳統的城市管理制度,讓農民工分享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調整財政公共支出結構,應千方百計地幫助青年農民工解決子女入學、醫療衛生、業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問題;要大力加強青年農民工所在單位的工會和共青團組織建設,重點打造為農民工服務的工作品牌,讓農民工找到組織依托和精神歸屬,分享企業和社會發展成果。讓農民工得到有效的培訓;通過共享群眾文化活動陣地,讓青年農民工找到精神家園;通過健全社區服務網絡,為農民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豐富青年農民工的業余文化生活;通過“區域聯動”等工作項目,實現對流動農民工的有效管理;通過開辦服務熱線,為青年農民工提供心理咨詢和維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