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信息傳遞速度更加迅速便捷,網絡化的時代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及工作方式。網絡技術的應用也使得更多的城市公眾參與到了城市規劃的討論中,并且對城市規劃的決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政府的城市規劃決策有了更多聲音的參與,本文對網絡語境下的城市規劃公眾參與進行研究,并且對公眾參與的辦法提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網絡技術;城市規劃;公眾參與
信息化時代為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是信息的傳遞,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網絡的發展也使得人們積極的參與到了社會的公共事務當中,人們更多的不同聲音也使得政府在進行公共決策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公眾的意見,也對那些規劃決決策提出了挑戰。國家《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也為更多公眾參與城市的規劃建設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通過不同的方式參與到了城市的公共事務當中,并且借助網絡技術平臺建立了相關的討論小組,對城市的規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這也使得相關城市規劃決策者只能被動去解決各種由網絡提出的問題。
1、城市公眾借助網絡參與城市的規劃建設
借助網絡技術建立起的討論平臺是不存在各種出入門檻的,并且沒有設置權威的管理者,城市公眾在網絡世界中也沒有相互間背景上的差異,大家的信息能夠進行自由的交換。而公共領域屬于一種介于私人領域以及公眾權威間的一個領域,是不帶有官方性質的區域。網絡平臺的出現大大消弱了權威優勢的存在。我們認為,網絡公共領域實現了無限制的公眾參與,使得大家能夠在網絡環境中進行平等的交流討論。
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在我國最早出現在上世紀的80年代末期,但是,僅僅是作為理論知識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我國在1989年頒布實施的《城市規劃法》中有一條相關規定:城市規劃經批準后,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公布。這也使得公眾最初僅僅是只能了解城市規劃結果,而不能參與到城市的規劃過程,城市公眾能做到的只有遵守并且積極配合城市規劃的實施,對規劃的決策沒有任何的參與權利。隨著網絡信息的發展以及政府工作的不斷改善,《城鄉規劃法》對公眾參與的漸漸重視,在城市官方網站上關于公眾參與的欄目日漸增多,也使得規劃決策層與城市公眾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多。并且大量的非官方背景的規劃論壇的出現也使得公眾能夠自由平等的進行交流和討論。同時,城市規劃官網中大多數參與討論的人群都是專業技術較強的人員,這樣的規劃討論還是不能代表全部群眾的意見的。
2、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現狀分析
2.1、規劃類型
當前城市規劃給出的地理范圍廣、概念抽象,并且方案內容比較空泛,導致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大大降低。這種規劃的形式也需要城市公眾的積極參與,關鍵是參與的時間及順序問題。城市規劃方案在制定之前就需要在網上廣泛的征求大家的意見,為政府及相關專家提供更多的參考意見。如果城市規劃方案已經確定在進行公開,調查公眾的支持程度,這種公眾參與的意義僅僅是了解城市規劃發展趨勢,不能對群眾的建議進行再次的采納,也沒有進行參考。
2.2、城市規劃決策者的影響
當前我們政府機關的政府網頁還只是處在一個初步的階段,僅僅是在網絡上建立起一個網頁,對大規模的公眾網絡參與及建議采納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不能及時的一一處理。雖然公眾網絡參與的熱情非常高,過程較為激烈,但是反饋的信息非常小,這種規劃的網絡參與與宣傳沒有太大區別,并不能取得任何實際的意義。而這種公眾參與的民意測驗易產生如果群眾支持的話,雙方皆大歡喜,如果群眾反對聲音較多,則導致規劃決策者遭受到群眾的情緒的影響。
2.3、城市規劃信息的公開程度
網絡信息本身屬于中立性質的,但是網絡信息的表達以及形成使得信息本身具有了社會、文化以及政治意義,這也使得網絡信息的傳遞成為社會化的信息。城市規劃決策者需要對信息的公布時間及內容進行篩選,難免會造成信息內容的不全面、失真以及公布時間出現一定的偏差。城市規劃比較權威的信息主要公開渠道還是通過政府官網等形式進行傳遞。所以,有關政府決策方僅僅作為網絡信息的篩選以及最終權威的制定,造成網絡公眾參與成為一種形式工作。
3、網絡語境下城市規劃公眾參與的實施
3.1、創建合理的公眾參與基礎
當前網絡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社會基礎不夠扎實,社會公眾參與的過程中,參與既不堅定也不夠固定,參與過程容易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參與的結果也受到誤導及壓制。并且,目前的網絡參與大多主導權還是掌握在規劃決策者的手中,參與過程沒有基本的保障制度,只有依靠規劃領導人的辦公風格來左右,導致公眾參與的過程成為了一個形式過程,甚至因部分群眾利益受損出現對抗的現象。
我們目前的規劃參與形式基本是都是在外力因素下推動公眾的參與,有可能是國家強制推動或是企業推動。這種形式的參與過程易導致因出現城市規劃問題產生政府危機。這也要求我們創建合理的公眾參與基礎,根據城市居民切身的需要對社會基礎進行完善,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鼓勵他們自發的參與到城市規劃當中。
3.2、實現網絡平臺的合理對接
網絡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為規劃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平臺,能夠建立起完善的規劃數據庫,為規劃管理、建設提供必需的幫助,但這僅僅是從技術方向考慮的。目前規劃官網提供的網絡平臺專業性比較強,與群眾性的網絡平臺對接不是很合理。兩套網絡系統存在分離現象,造成政府與群眾間的溝通不暢,我們需要改變這種現狀,進行群眾與權威層的面對面對話交流,將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實現更全面的交流溝通。
3.3、授權與公眾參與相融合
我們需要將公眾參與的相關權利(參與權、表達權、決策權)進行適當的拓寬,同時,政府將城市規劃的決策權、實施權適當的下放才能有效的保證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效果。通過網絡參與,人人都能發表自己的意見,進行更大范圍的溝通交流,將網絡變成雙方溝通的橋梁。
3.4、危機管理
網絡信息的傳遞速度非???,并且目前我們政府層面還沒有充分做好公眾參與的準備。這也造成公眾參與的網絡積極性比較高,但是忽略了隨著帶來的危機感。并且,以前的公眾參與規劃信息都是單向的向群眾公布,大多數公眾都是不知情的,我們必須要做好危機管理工作,預防那些特殊的群體部門,在網絡公眾參與實施前,就要對各種可能存在的結果進行預測,對危機出現的范圍以及后果進行充分的考慮,一旦出現狀況要能及時的作出調整,處理好各種突發狀況。
總結:
網絡語境下的公眾參與城市規劃是為了能夠充分的考慮公眾的感受,使得城市規劃更加合理。同時,網絡語境的應用也使得政府面臨的雙重的影響,導致了公平及效率分化,如果傾向公平則會導致效率的降低,傾向效率則會導致部分聲音的埋沒。
參考文獻:
[1]施 蕾.《新媒體語境下的公眾表達—網絡公共對話的可能》[J].《東南傳播》,2009,(4).
[2]梁鶴年.《公眾(市民)參與:北美的經驗與教訓》[J].《城市規劃》,1999,(5):49-53.
[3]羅小龍,張京祥.《管治理念與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J].《城市規劃匯刊》,2001,(2):59-62.
[4]周江評,孫明潔.《城市規劃與決策過程中的公眾參與—西方有關文獻及啟示》[J].《國外城市規劃》,2005,(4):41-48.
[5]嚴小慶.《網絡民主的有限性》[J].《長白學刊》,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