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新農村建設的背景下,全國廣大農村地區應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生態文明鄉鎮。本文分析了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和原因,從規劃角度提出了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對策,促進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問題。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環境
引言
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但新農村出現了新變化和新面貌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污染,農村的生態環境問題較為突出,嚴重影響新農村科學規劃建設并威脅著農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強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十分緊迫。
1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1.1建設規劃的不合理,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新農村建設資金非常有限,加之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因此新農村建設中規劃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這些差距給新農村建設和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各種程度的負面影響,不利于生態保護。例如,新農村建設中規劃的不合理,造成大挖大填,對環境破壞。此外,新農村建設中防護措施落后,而且很多土石方作業后,沒有及時補綠,破壞了原有的植被覆蓋。
1.2生態保護規劃不合理,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在新農村規劃建設過程中,由于沒有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制定的建設目標具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存在布局凌亂、配置失當以及功能不明顯的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土地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很容易導致生態破壞。
1.3建筑材料的使用,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新農村建設施工中會使用一些材料,如石灰、水泥,這些基礎的建筑材料在使用的過程中會有一定形變和揮發,這樣就會對空氣質量有影響。此外,新農村建設很多建筑材料管理不當,殘留成為固體廢物、建筑垃圾、施工過程產生的工程棄土、工程垃圾,還包括挖槽過程產生的挖方泥土和鉆渣以及施工人員的生活垃圾,也對環境產生很大影響。
1.4環衛設施滯后,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
新農村建設受到當時當地的影響,例如經濟水平、環境因素、人文因素等的影響,使得很多新農村都出現了建設水平低的情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相對滯后,房屋、道路、綠化等建設推進不夠快,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進度偏慢,對環境造成極大影響。
2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措施
2.1合理規劃建設工程,科學施工
為了防止建設工程中產生環境破壞問題,應在工程規劃設計階段給予考慮。諸如,在新農村建設時要合理規劃場地,要充分避讓沿線環境敏感區,如文物保護區、生態森林區等。此外,要將新農村規劃建設融入區域體系格局,做到分工明確、布局合理,與中心城市建設相互補充、相互呼應。規劃的編制必須堅持依靠專家、科學決策;審批通過的規劃,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隨意變更,確需審批調整也要嚴格按照合法程序,公開透明,接受專家及群眾監督。
再者,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往往與施工方法、機械設備、工程質量等原因是密切相連的。因此,要防止因施工導致河流、農田破壞和污染,做好施工防水便道的修建,盡可能地多修涵洞、小橋,以滿足洪水通過。在巖體松散或構造不穩定地段,嚴禁爆破施工,破壞邊坡穩定,造成巖體崩塌和水土流失;在取土坑周圍應建設排水應急系統,防止河道、農田污染淤積;完善施工過程中排水設施的建設,防止地表水的沖刷及下滲,造成對植被生態的破壞。
2.2完善生態保護方案,堅持科學發展觀
新農村總體規劃的編制,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當地農業、工業發展基本情況,圍繞發揮當地資源優勢來進行,實現規劃目標與新農村建設目標、和諧社會建設目標相統一。做好新農村建設規劃,山、水、田、林、路要合理布局;同時要對新農村交通、科教文衛、給排水、廢物處理等公共設施和社會公益設施建設進行統一規劃,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此外,可以根據資源特點和區域市場需求,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把鄉鎮工業塑造成為帶動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力量,集中建設工業園區,建設特色產業型新農村。可以充分挖掘當地的旅游資源,以生態環境建設為主線,大力完善服務設施,以硬件設施水平和服務接待水平的全面提高來打造旅游產業,建設旅游服務型新農村。要增強服務意識,以便捷高效的管理吸引企業和資本,以優質的服務和設施建設流通商貿型新農村。
再者,新農村建設中中所出現的環境問題和農民的環保意識不高也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完善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因素就是政府部門要發揮主導作用,首先政府部門要根據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因地制宜的推廣與制定生態環境制度,并且將各項制度落實到具體的工作中。
2.3合理管理建筑材料,防治固體廢棄物
(1)加強對現場存放油料的管理,對存放油料的庫房,進行防滲漏處理,采取有效措施,在儲存和使用中,防止油料跑、冒、滴、漏污染水體。(2)施工單位必須嚴格按規定辦理好剩余泥渣土排放的手續,獲得批準后方可在指定的受納地點棄土;(3)對磚瓦等塊狀和顆粒廢物,可采用一般堆存的方法處理,但一定要將其最終運送到有關部門指定的建筑固廢傾倒場;(4)應根據工程清淤量確定廢物堆棄場的規模及個數;在堆放固體廢物之前,應先在堆棄場周圍筑壩,以防止固體廢物形成泥流外流;一旦堆棄物形成坡面,應使用稻草進行覆蓋,減少土地流失;(5)車輛運輸散體物和廢棄物時,運輸車輛必須做到裝載適量,加蓋遮布,出工地前做好外部清洗,沿途不漏灑、不飛揚;運輸必須限制在規定時段內進行,按指定路段行駛;(6)對有揚塵可能的廢物采用圍隔堆放的方法處置,堆場使用苫布覆蓋;(7)實施全封閉型施工,盡可能使施工期間的污染和影響控制在施工場地范圍內,盡量減少對周圍環境的影響。此外,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加強對人員的管理,嚴禁在規定的施工范圍外破壞植被。
2.4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增強承載力
不斷完善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其承載能力。集中財力建設好道路、垃圾處理站、供電、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和幼兒園、中小學、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努力營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提升新農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應引入市場機制,放寬對民間資本投資的限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向市場,吸引個人資本、社會資本、國外資本投資參與新農村的建設和經營管理,不斷完善新農村的基礎設施投資環境,增強新農村的綜合服務功能。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農村規劃的核心和最終目的是為人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因此,新農村規劃的合理規模決不等同于規模的盲目擴大,而應該是使生態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達到最佳狀態的規模。同時,我們要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在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一定要牢記科學發展觀,鞏固生態環境建設的成果,統籌城鄉規劃,全面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可持續化發展。從新農村規劃實踐出發,探討新農村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對策,并非能解決新農村規劃中的所有問題,因此需從實踐出發,探求理性規劃之道,盡可能減少規劃失誤.
參考文獻;
[1]單錦炎.創建森林城市,打造美麗鄉村[J].浙江林業,2010(09).
[2]李梅,苗潤蓮.北京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廣東農業科學,2010(04).
[3]黃巧云,田雪.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農村環境問題及對策[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2).
[4]李迎成.后鄉土中國:審視城市時代農村發展的困境與轉型[J].城市規劃學刊,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