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報告指出下一階段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性目標任務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報告提出我國教育的重要任務是科學發展,人民滿意。報告提出的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目標任務,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核心思想的重要體現,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體現,為未來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教育專家胡新懿通過解讀國內外教育教學資料以及到全國各地考察調研得出的結論告訴我們:教育一定要同世界接軌,“著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深化課程改革”。國際教育目標是讓每個人都能有尊嚴地生存、有體面的收入,都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終身學習者。而且十八大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課堂改革,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現代教育原則是要關注學生需求,學生的需求主要是渴望有效活躍的課堂教學;學生渴望與老師更多的溝通與交流,得到學法方面的指導。教育要精細,教育要精致,教師必須關注需要幫助的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基礎教育階段,合作重于競爭。因此,我們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新的、科學的人才培養觀念。
一、正確的教育思想才能引領學校有效進行課堂教學
每位教師應具備正確的學生觀、思想觀和教學觀;必須關注和牢記教育使命。教師的第一要務是教書育人,要做一個有教育思想的人:(1)明確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師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2)教師必須具備正確的教學觀(學生培養觀),清楚學習的本質,主導把握學習方向,科學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因材施教;(3)學校和教師要創造盡可能多的條件,用多元方式培養學生;(4)教育工作者要用強烈的責任心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5)提升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育人能力,重點突破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觀察指導學生,為人師表,潛心育人);(6)抓好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是比傳授知識更難的工作,是信不信、做不做的事,是培養一位合格公民的事;(7)教師不能給學生下沒有希望的定論,要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尋求方法。
二、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管理要求學生在課堂中歷練,在團隊中成長
1.“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一定要聚焦課堂做研究。備課要五備(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資源)。向于琦老師學習“一課三備”:一備,憑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寫好一案,在此提高自己的創新反思能力。二備,通讀大量教輔材料后,在一案的基礎上形成上課教案,在此提高教師的學習能力。三備,課后根據課堂實際情況調整教學策略,突出知識點的重難點,改進教學方法,形成三案。對于“一課三備”的感悟是:教師綜合能力的體現,先有自己的原認知→再向別人學習,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然后經過實踐檢驗形成成熟的教案。
2.教師對于學生的成長應科學規劃促發展。我們要堅信:每位學生都有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進行學習與交流活動的權利,并且在活動中幫助他們確定每個人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關鍵點在于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科學而合理地將學生的成長過程劃分為各個階段和不同層次,對其因材施教,讓更多的學生體驗成功和成長的快樂。
3.教師應該融入班集體中,與學生一起打造團隊,共同成長。這就要求教師要具備善于觀察分析、反思調整的能力,時刻關注學生的需要和感受,根據學生在各階段的表現特點和發展水平,對其進行幫助指導。因此,優秀的教師應具備三種能力:(1)學習和積累心理學專業知識的能力;(2)學習和掌握方法論專業知識的能力;(3)學習和創新教育學專業知識的能力。把深入研究的好課作為模板或校本研究的情境,跨學科、跨學段的交流分享,通過不斷地反思和總結,真正達到上好一節課的目的。
三、從立德樹人開始,注重日常德育教育
德育是育人的事業,因為教育的最高階段就是自我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德育的重中之重。開展系列活動,促進班級文化建設,教師要反思和探究學生為什么不喜歡上學?如何讓學生喜歡上學?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要“開學四問”:一問:我要教出什么樣的學生?(敏捷的頭腦、強健的體魄、陽光的心態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二問:我要帶出什么樣的班級?(志同道合,具有共同的信仰和追求,會學習、會創新的榮辱與共、積極進取的班集體);三問:班級的建設目標是什么?勤學(積極生活和學習的態度)、敏思(善于動腦的習慣)、高雅(禮儀談吐、精神追求)、自強(自主自立,不依賴他人)、共興(互助協作、高效雙贏);四問:學生喜歡什么樣的教學方式?(系列主題活動,眼耳手腦并用的教育教學活動)。通過四問,我們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教師應該通過反思明確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學生是班級學習的主體,班級建設的核心是文化建設,其目的是為學生搭建平臺,使其展示才能、培養技能、磨煉意志,學會與人相處,共同分享快樂。教師應該以開展主題活動為主體,創建和諧的班級文化氛圍,寓教于樂,用系列活動引領學生完成從他律到自律、從自育到自塑的轉變過程。引導學生在快樂中體驗成功,在活動中健康成長。班主任通過選取具有針對性、實事性,能引起學生共鳴的話題,組織學生實踐體驗,在活動中培養技能、磨煉意志。以行為提升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悟,以活動引領學生的幸福人生,進而達到學生行為的成熟、道德人格的提升以及學業進步的目的。
參考文獻:
黃旭仁,張丹峰,李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現代教育思想[J].科學時代,2010(11).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