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養成教育”始于“養”,終于“成”。在實施過程中,要以“養”為手段,以“成”為目的,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各種教育方法。
關鍵詞:養成教育;重要性;建議
當前形勢下,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內容如何拓寬,如何形成科學系統的培養策略與方法,日益成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的課題。
一、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
葉圣陶先生說:“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個人有了好的習慣,必然會產生好的結果。中小學階段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這個時期的少年兒童自我意識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各種習慣易于形成,也易改變。此時,教育者若能給予恰當的帶有啟蒙性、準備性、基礎性的引導和幫助,少年兒童的行為能力就會迅速發展起來,并產生長久的影響。
1.養成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人的綜合素質,包括政治態度、道德面貌、行為習慣、意志性格、智能結構等。其中道德行為訓練是一個基本著眼點。可以說,養成教育既能培養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使他們具有成功者的心態,誠實守信,熱情待人;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如果我們從現在起就堅持不懈地加以教育和訓練,那么,未來一代的綜合素質一定會得到提高。
2.養成教育是保證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措施
高效率的學習,要以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保證,一個勤學刻苦、文明禮貌的孩子成績必然好。反之懶惰、不守紀律、不愛學習,即使自己腦子再靈,學習成績也不行。所以要使孩子全面發展,重視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關鍵。
3.良好習慣的養成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習慣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人的成功與成才。1978年,75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聚會,有位記者問其中一位資深得主:“您是在哪所大學或實驗室時,學到了您認為最主要的東西?”這位學者的回答出人意料,他說:“在幼兒園。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朋友,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這些都是他在幼年時養成的良好行為習慣,才使他最終走上金字塔的頂尖。總之,良好習慣的養成使孩子終身受益。
二、當前學生養成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文明習慣培養的面不夠寬,一些重要的行為習慣,如明禮誠信及與人交往等一些具有新時代特點的習慣培養相對滯后。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方法還較為簡單,缺乏必要的評價與反饋機制。
三、搞好學生養成教育的建議
“養成教育”始于“養”,終于“成”。在實施過程中,要以“養”為手段,以“成”為目的,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各種教育方法。
1.發揮學校的主陣地作用,切實強化養成教育
(1)加強師德建設,注重以身示范
塑造良好的師德形象,是學校加強學生養成教育的必要前提,也是關鍵,正所謂“正人先正己,教人先自教”。教師要時刻注意規范自己的言行。在語言上做好示范,不管自己情緒如何,只要一踏進教室,就要態度積極,不說臟話,不在學生面前開玩笑,從日常行為的細小之處開始,做細、做到位,做學生的表率。
(2)營造和諧校園,注重環境育人
蘇霍姆林斯基曾強調,要讓學校的每一堵墻壁都會說話。這里的比喻,實質上是要求學校注重建設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氛圍。從學生自律的角度出發,實施規范教育。如:把“請你不要在草坪里奔跑”改為“我的腳下繞一繞,花兒對我笑一笑”。這些充滿溫馨的人性化言語,把學校要求學生遵守行為規范的強制性變成學生要遵守行為規范的自覺性。
2.家校合作,鞏固養成教育成果
(1)父母對子女品德行為的培養,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導之于行
父母要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做,不應該如何做,并運用青少年善于模仿的特點引導他們學著做,在做的過程中引起他們愉快和滿意的情緒體驗,從而加深對道德行為規范的認識和理解。同時,父母還要注意有意識地指導孩子尊重人、關心人、知感恩、有愛心等。
(2)家長需要注重家庭的示范作用,引導孩子在模仿中養成良好習慣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家長的言談舉止通過耳濡目染烙印于孩子心上。家長不但要努力修正自己、改造自己,而且要努力規范自己的言行,為子女做出好榜樣。朱德能成為一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是因為他有一位偉大的母親。
(3)要嚴格規范孩子的言行
家庭在對孩子習慣的培養上,要圍繞孩子的學習、生活、行為等方面制訂具體的、切實可行的要求,并嚴格實行,任何時候都不能有例外,始終不渝地堅持下去,直到新習慣在孩子身上根深蒂固。實踐證明,養成教育是德育中最“實”的一部分,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重要影響。我們應牢記教育家徐特立先生的話:“教者校也,是外來的東西;養者育也,是內發的東西。”只有遵循教育規律,在育人的系統工程中繼續深入研究,進一步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規律、新方法、新途徑,我們才能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劉蕾.養成教育:家校互動模式[J].新課程:綜合,2012(10).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