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人們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新課改后,對初中語文的教學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知識,還要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學會道理,學會做人;不僅要具備文化素質,還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和優秀的品質。教師還要在教學中幫助學生能夠全面地發展,讓學生成為一個全能型人才。
關鍵詞:教學效率;全面發展;情感表達
初中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重要的階段,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對一些事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卻缺少成熟的思想對事情或者想法進行判斷。在這個階段,有的學生不愛學習,思想叛逆,甚至討厭學校,討厭教師。這些都會成為教師在教學中提高效率的問題。如何讓學生學好語文,如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是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的地方。本文根據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對初中學生學習和思想的分析,幫助學生提高語文學習效率,樹立正確的思想和觀念。
一、了解學生,和學生做朋友
初中時期的學生已經逐漸開始習慣自己判斷事物的好壞,同時對教師和家長的教導也不再言聽計從,甚至會故意和教師或家長作對。學生雖然正在成長階段,但是思想還不是很成熟,容易沖動,學生的思想和做法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有的學生會從小學時期對教師的敬畏轉變成現在對教師的不信任,甚至是厭惡,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跟教師的教學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從而使教師的教學效率提不上來。所以教師要抓住這個時期學生的心理和性格特點,讓學生愛上學習。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往往會下意識地以一種強硬的方式讓學生被動學習。例如,會安排讓學生將課文抄寫五遍,每天將日記上交等等,這些都會引起學生對教師的不滿。這時教師要記住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要學會換位思考,以一種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效率,還會讓學生愛上學習。再有,這個時期再聽話的孩子都會有叛逆心理,教師要主動地關心學生,多和學生溝通和交流,多問問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有什么不喜歡的地方,取得學生的信任,從而和學生成為朋友。教師通過和學生的交流,也會知道自己在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同時對一些學生存在偏激的思想或者想法,教師要給予疏導,為學生灌輸積極向上的思想和正確的理念。
二、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是一門文字性比較強的科目,要求學生不僅要會說、會讀,還要會寫。尤其是需要記憶的東西比較多:好的文章句子需要記,古詩詞需要記,甚至是文言文也需要記……這些都會讓學生對語文的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讓語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直是教師努力的方向。古文的學習不僅枯燥,還比較困難,傳統的教學模式一直都是教師在課上進行翻譯,學生在課下進行大量背誦記憶,使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不是很明顯。例如教師在講《塞翁失馬》這篇古文時,可以在課堂的開始為學生放一段視頻,視頻的內容就是“塞翁失馬”,這樣既提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讓學生對這篇古文有所了解。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幾個人一組,把故事表演出來,這樣也會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感受到樂趣,也就會更加地喜歡上語文課。寫作上,主要就是考驗學生用詞的準確性和文章的主旨,所以教師一定要有自己的創新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在寫作課堂上,先放一段電影視頻,讓學生通過對這段視頻的觀看,用文字寫下來,要寫下這些人物的外貌特點、性格特點還有電影的環境描寫。通過這個方式,讓學生通過對電影情節的描寫,不僅會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會使學生對作文產生興趣。在平時觀看視頻時,也會下意識地想到這個情節用文字進行敘述,這樣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可謂一舉兩得。
三、利用教材,培養學生優良的品質
學生在初中時期正是行為自主意識較強的階段,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人教版教材中有許多文章都是體現了積極向上的思想,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這些品質的高尚。讀《木蘭詩》我們知道了女子也可以為國家作出自己的貢獻,知道了巾幗不讓須眉;讀朱自清的《背影》我們知道了父愛的深沉與偉大;讀艾青的《我愛這片土地》我們體會到了這是一種愛國情懷——激烈而又義無反顧,深沉而又讓人感動。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讓學生體會文章更深層次的情感表達,讓學生體會到人性的真善美,同時多向學生灌輸一些積極向上的思想,讓學生在學習中樹立健全的人格,明白一個優秀的人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品質。
語文教學是簡單而又容易的,簡單是因為語文的許多內容都來自生活,困難是因為一些文章中更深層次的情感不太容易把握。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讓學生不僅要學好語文知識,同時也要全面發展自己,尤其是在思想和品德方面。
參考文獻:
[1]季明榮.初中語文個性化作文教學探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11)
[2]王明月.略議初中語文課堂資源開發中利用影視資源[J].源流:教育版,2012(5).
[3]郎素貞,張志梅.在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J].學周刊,2012(18).
[4]岳恒瑞.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能力[J].現代教育科學:中,2013(7).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