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的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學生不僅要學好文化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學生的全面發展也逐漸地提到新課改的要求中來。而化學教學對于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化學教學;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主體地位
在社會發展中,人才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人才的競爭也是國家之間的根本性競爭,對人才需求增加的同時,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僅是具備知識即可,更要求具備綜合素質,人才的質量是科學技術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有效推動力。而人才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要從小培養,學校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尤其重要。化學學習簡單而又復雜,簡單是因為只需記住各種物質的性質和化學現象,復雜是這些現象都太過抽象,需要學生有更好的理解能力。正是這種抽象的知識,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教師給予學生以適當的指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能力,使學生得以全面發展。
一、學好化學知識,培養綜合素質
化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與學生未來參加高考有著很大的關系。而化學學習講究的是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和鍛煉,通過大量的實驗讓學生自己去觀察、總結、探索,這對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非常有幫助。社會的進步離不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也是教育的重中之重,社會不僅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有很大的要求,也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要求。化學教學中教師在注重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能力方面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的同時培養自身的能力。學習化學就要有一個敏銳的觀察能力,觀察各種化學現象的不同,在觀察中得到結論。探究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化學學習就要有這種精神才能更好地將教師教授的內容有一個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化學學習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轉變教學方式,培養綜合能力
如何提高學生的能力是教師在教學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教師要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化學學習中培養自己的能力,如何在教學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是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配合、友好溝通,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都是非常重要的。
教師要讓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的能力,觀察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因為化學學習是通過對實驗現象進行歸納和總結,而對于這些化學現象要有敏銳的觀察力才行。在觀察中透過化學反應的表面看到本質。觀察能力的養成,要求教師多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讓學生自己觀察實驗現象。例如,在做乙酸乙酯生成的實驗時,在實驗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顏色、狀態和氣味觀察乙醇和乙酸的區別,然后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化學反應中顏色的變化,是否產生氣體、固體沉淀物,液體是否分層等等,找出三者之間的不同,最后再由教師對實驗進行歸納和總結。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觀察鈉、鎂、鋁等金屬元素與水發生反應,讓學生通過對比觀察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三、用好化學實驗,培養探索能力
化學是一門需要學生好好鉆研的科目,因為化學需要大量的實驗進行論證,但是對于這些結論學生要敢于表達自己的疑問,并帶著疑問去探究,教師就是要培養學生勇于質疑、樂于探究的精神,這對學習化學是非常有利的。課堂的開始教師要先向學生拋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實驗,并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對實驗過程和內容提出問題,或者讓學生對已知的結論進行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驗證結論。例如“氮肥的生產和使用”這堂課,可以在開始講課前做一個實驗。教師在上課前準備好濃鹽酸和濃氨水,并快速將分別沾有兩種液體的玻璃棒靠近,當揮發出來的兩種氣體混合后,學生就能觀察到大量的白煙,學生就會對這些白煙的產生存有疑問,會對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產生求知欲,教師接下來就要讓學生帶著疑問進行下面的教學。這種讓學生帶著疑問上課的方式,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率自然就會提高。在接下來關于氨氣的教學內容中學生也會更有耐心,在教師講到關于酸和氨氣的化學反應時,學生之前實驗所帶來的疑惑就得到了解答。教師通過將一個實驗導入本次教學課程中,讓學生帶著疑問去思考,這對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探究和觀察中學習化學知識,帶著問題進行觀察,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很有幫助的,會讓學生勇于創新、樂于創新。創新能力也會在學生今后的發展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化學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不僅教師要重視,學生自己也要重視能力的培養,在學習中讓自己的各個方面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1]張海英.對高中化學新課程的思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2(6):45-46.
[2]付晗.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J].學周刊:C,2010(5).
[3]曾先序.選擇合適的化學教學方式[J].湖南教育:下旬(C),2013(8).
[4]劉瑋.化學教學新方式的探索[J].數理化學習,2010(11).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