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門自然和人文相結合的學科,有一定的難度,要上好一堂高效的高中地理課,老師必須要精心備課,用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模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高中地理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學觀念;師生關系
高中地理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地理知識,內容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通過學習教材、地圖,掌握這些知識和運用地理技能,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增長了學生的知識。
一、更新教學觀念
高中地理課堂長期被老師主宰,師生缺少互動,生生缺少合作,教學觀念陳舊,同時老師放不下師道尊嚴,認為老師講得越多,學生接受得越多,實踐證明,這是事與愿違,反差很大,老師不解,學生困惑。隨著高中地理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廣大老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實行師生角色轉換,使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而老師真正起到導學引領的作用,把單調乏味的課堂變成豐富多彩的藝術舞臺。
二、推行協同模式
協同模式是時下最為流行實用的新教學模式,高中地理協同模式要求兩案:檢測案,導學案,關于兩案的編寫講究精致,所以要求全組的地理老師必須做好集體備課工作,發揮集體智慧,使編出來的導學案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重視教學過程,主打課堂研討,注重學后反思等環節,使導學案真正起到導航作用;檢測案要求不能簡單拼湊,應結合教學內容、學生現狀,查閱資料,題量適中,難易適度,要學困生能做,中等生想做,優等生感覺有必要做,使檢測案充分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的特點。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老師在課堂上喜歡板著面孔,高高在上,在心理上將學生拒于千里之外,沒有親和力,因此往往對這門學科產生抵觸心理,學生不敢也不愿去質疑問難,課堂沉悶,學生沒有活力、無精打采,地理課堂幾乎是無效教學,所以我建議老師上地理課時要面帶微笑,給學生以正能量,給學生帶來溫馨的感覺,多給學生一個鼓勵的眼神,多說幾句激發學生興趣的話語,多做帶給學生活力的肢體語言,對一些高中地理的學困生多一點寬容和包容,少一點責備和埋怨,對中等生多一些要求,多一些光顧,對優等生多提一些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危機意識,讓他們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使這種其樂融融的和諧師生關系在高中地理課堂上產生化學反應。
四、營造輕松的教學情境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高中地理課堂要講究藝術性,老師要靈活多變、借助多媒體教學營造一種寬松、民主、快樂的情境。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的心靈。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講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時,利用多媒體的音、像、聲播放一些植物:干枯的胡楊林、椰樹、雪蓮、荷花等,把學生的聽覺、視覺調動起來,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1.這些植被分布的地區有什么特點?
2.不同地區的自然景觀為什么會產生差異?
3.這些差異有什么規律可循?
4.假如你從海南島到黑龍江,或者從上海到烏魯木齊做一次長途旅行,從各地的氣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有什么差異?
老師點撥,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樂于學習地理,使地理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五、開展小組合作探究
有效課堂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好,而是看學生的參與情況。一堂課即使老師講得透徹,重難點突破非常到位,流程行云流水,但無師生互動,生生合作,這堂課不是優質課。所以一堂好課的標準就是看學生動的多還是少,當然不要搞嘩眾取寵的一些花架子,學生動眼、動嘴、動腦、動手要落到實處,那最好的方法是開展小組合作探究。例如,我在講垂直地域分異時,用地圖展示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垂直自然帶示意圖,為什么不同海拔高度會呈現不同的自然景觀?我把班級分成四個小組,給他們三分鐘的討論時間,然后讓各組組長說出各自的答案,老師提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你能得出什么樣的結論?這樣學生多動腦筋,多一些討論、爭論,這樣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被激活了,從而使一堂地理課豐富多彩,刺激學生征服困難、解決問題的決心,使原來過于抽象、空洞、難以理解的地理知識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迎刃而解。
總之,老師要想上好高中地理課,必須在備課中做足工作,必須更新教學理念,必須靈活使用教學手段,本著一切為了學生著想,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課的教學效率,實現輕負擔、高質量。同時還要有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課堂教學當一門科學藝術來研究,改向經驗要效率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題海戰術要質量為向教學改革要質量。
參考文獻:
劉榮友.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考試周刊,2009(2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