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背誦是簡單有效的語文學習方法,它能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能力,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陶冶學生情操。只要指導學生選擇好背誦內容,合理安排背誦時間,采取恰當的背誦方式,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背誦習慣,就會提高語文能力。
關鍵詞:背誦;意義;方法
記得我上中學時,語文老師是一個很嚴謹的老教師,一篇課文,即使是自讀課文,也要求讀上五六遍,一些經典課文或者課文片段都要求背誦。所以,現在初中課本中的一些課文內容,我還記憶猶新,對我后來的語文學習幫助很大。
可現在的初中語文課堂,背誦——特別是現代文的背誦幾乎消失。就是近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7~9年級的背誦也沒有明確的要求。因此,在近年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背誦就被忽視了,這樣就使課標提出的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傳承傳統文化,養成良好閱讀習慣沒有得到落實。由于背誦少,積累也就少,學生在口語交際和作文時就很困難。因此初中語文教學應關注背誦,從而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一、背誦的意義
1.背誦能增強學生的語感
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知、感悟能力是語文學習的關鍵因素,怎樣培養語感,朗讀背誦就是很好的方法。學生朗讀背誦的過程就是感知理解的過程,在朗讀背誦時,學生會有感情地投入,對語音、語速、語調、重音、停頓等技巧會逐漸找到感覺,同時,隨著朗讀次數的增加,學生對語言材料內容的理解感悟就會加深,學生的個性體驗也會產生,從而形成并提高語感能力。
2.背誦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能力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背誦是熟讀的結果,學生要想背下來,首先,理解背誦的內容,對主要內容、中心、結構層次理解了,才能有效地進行背誦。另外,學生每讀一次,就對語言材料理解一次,后一次讀比前一次讀會理解體會得多一點、深一些。這樣,隨著朗讀次數的增加,對語言材料的個性理解就會加深,理解能力就會慢慢提高。
3.背誦能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
記憶能力和記憶習慣也是語文學習的關鍵之一。要求學生背誦,就會形成記住這些內容的意識,就會產生強烈的動機,經常這樣要求就會形成習慣。同時,學生在背誦過程中會自覺地去摸索記憶的方法,哪種方式適合自己,哪種方式記得快、記得牢,慢慢地,記憶能力就會提高。
4.背誦能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
一方面,學生的語言,特別是口語,受方言土語及不良語言習慣的影響,他們的口語粗俗、不規范,在背誦過程中,學生反復誦讀書中的規范語言,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漸學會使用規范、正確的語言。另一方面,背誦也是語言的積累,學生背的內容多了,“語言材料庫”就豐富了,在口語交際和寫作時,就會根據需要提取并應用,語言表達能力自然就提高了,甚至達到老師期望的效果。
二、背誦的實施
1.背誦的內容
語文教材上的課文都是文學精品,教材中要求背誦的內容必須背誦,不要求背誦的課文,老師可有選擇地就一些課文或片段要求背誦,如:七年級下冊《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全文、《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中“不必說光滑的石井欄……”一段。其次,學生課外積累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諺語俗語、成語歇后語等也應要求學生有一定量的背誦積累。再次,老師可補充一些經典篇目或者現代文精彩片段,提供給學生讓他們選擇背誦。最后,生活中那些店名、廣告、標語,偶爾聽來的有意義的一句話,指導學生記錄下來,也可作為背誦的內容。
2.背誦的時間
學生的背誦應把集中背誦和分散背誦結合起來。集中背誦就是利用早、晚自習或者語文課的集中時間,指定背誦內容,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背誦內容。分散背誦就是把背誦的內容安排在其他時間,如課前兩分鐘背一則名言,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背一句諺語、一句歇后語、一首古詩等,讓學生形成背誦積累的習慣,學生記的東西多了,對語文學習是大有裨益的。
3.背誦的方式和督導
背誦可以是學生個人獨立進行,也可以幾個人組成一個小組進行,也可以開展背誦比賽的語文實踐活動等。不管采用哪種方式,老師都要督促檢查,集中背誦老師可以集中檢查,分散背誦老師可以隨時隨地檢查,看見學生就可問問他:今天記住一句名言了嗎?檢查后及時表揚或督促,促進學生養成讀書背誦的好習慣。
背誦是中華民族學習自己的語言——漢語的傳統經驗,蘇秦懸梁苦讀、匡衡借光誦讀、蘇軾三抄《漢書》……這些一代名流都有刻苦背誦的傳奇經歷。從現代語文教學看,背誦也是一項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習的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他對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繼承傳統文化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初中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背誦。
參考文獻:
黃李暉.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時代,2013(10).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