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品德課程是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的一門綜合性必修課程。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提出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水平,努力提高自我修養做到行為示范,運用情景教學法,活化教材注意聯系生活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教師素質;教學改革;課外實踐
隨著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推廣,人們在注重基礎知識教育的同時,越來越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德育教育。而思想品德課程作為初中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質量,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所有初中思想品德教師的共同課題。
一、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水平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提高思想品德教學質量,首先應全面提高教師素質水平。
1.加強學習,提高專業水平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改革,思想品德理論知識也在不斷的豐富和變化,教師應該不斷學習,保持自己走在專業前沿。多研習新教材,在教學中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多通過報紙、雜志、網絡等手段關注社會熱點,將熱點話題融入教學中。
2.加強培訓,提高業務水平
僅僅有豐富淵博的知識是不夠的,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應積極參與教學研究和培訓,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在教學實踐中勇于創新,積極尋找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同時注重反思,多注意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
3.行為示范,提高道德修養
思想道德是一門育人為主、德育為先的學科,初中階段學生正處在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同時正處于青春期,模仿學習能力強,所以教師應嚴格要求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真正做到以身作則、學為人師、行為示范。
二、深入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思想道德教學的主要部分,教師應以思想品德課程標準為依據,遵循初中學生身心發展和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規律,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
1.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
和諧的課堂氛圍是順利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前提,能提高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融入課堂中。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首先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尊重和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應放下“身段”,融入學生當中,構建民主的課堂。其次應加強與學生的交流互動,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在雙向交流中進行的,應摒棄過去教師言學生聽的課堂秩序,給學生更多的言語自由,加強互動,實現情感交流和理解的溝通。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還需要教師多采用激勵的手段,特別是面對學困生,要多鼓勵關心他們,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2.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相結合
新課程的課程目標不僅是基礎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舊的照本宣科和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根據課程內容合理選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如我在北師版思想品德“尋找自信”一課中,先運用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美國尼克松缺乏自信毀掉政治前程和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堅持自我大賽奪魁的生動案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引發他們的思考,引出怎樣擁有自信,自我肯定的含義和作用,我在學習生活的自信等問題,讓學生先自主讀教材探索,再在小組合作討論中分享討論所提問題和自己生活中的故事,讓學生尋找自己身上的優點,在課堂上大聲讀出來進行全班互動,最后教師總結課堂知識,進行交流答疑,深化知識理解。
三、思想品德教學要貼近生活
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強調:“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1.課堂教學內容要貼近生活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提出:“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堅持正面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道德規范。”因此在課堂上,教師要注重活用教材,多運用日常生活案例,多進行時事熱點引入討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知識道理更加清晰直觀容易接受。
2.組織課外實踐活動
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是中小學德育的重要載體。思想品德是一門指導生活的學科,所以除了重視課堂教學改革,還應該積極組織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如進行調查問卷、課題報告、辯論會、小品表演等。課外實踐活動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鍛煉學生實踐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道德素質。
3.教學評價的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育人,傳統的終結式評價只能片面地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水平,而忽視了學生能力和道德品質的發展。因此我們在評價中應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道德素質,采用考試、成長記錄、描述性評語等相結合的形成性評價體系。
總之,我們應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勇于實踐探索,為國家培養更多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賈建立.淺談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專業能力的要求[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