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以及新課改的實施,高中美術鑒賞課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的美感教學,讓學生自己感受到美術作品的美,欣賞到美術作品的精華之處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對美的體驗能力就成為美感教學的重要內容。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對高中美術鑒賞課如何進行美感教學展開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新課改;生活美;美術作品;審美能力
美感是人接觸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種感動,是一種賞心悅目、怡情悅性的心理狀態,是人對美的認識、評價與欣賞。廣義上的美感則叫審美意識,它指的是審美中意識活動的各個方面和各種表現形態,包括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審美情趣、審美判斷、審美觀點、審美態度、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共同組成的審美意識系統。而我們通常說的美感是狹義的,也叫審美感受,它是人們審美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時而產生的主觀體驗。人的美感并不是人的自然稟賦,而是人在自然稟賦基礎上經由社會歷史實踐的產物,它既包括了精神上的滿足,又包括了理智上的體驗評價,因此美感是感性和理性的統一。那么如何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進行美感教學,就需要從生活入手充分利用身邊的美術資源,從教學入手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充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象力,從而對美術作品做出各種積極、正確的反應。
一、找尋生活之美
藝術來源于生活,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進行美感教學,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求美感,充分利用生活中豐富的美術資源,結合美術相關知識來進行欣賞、評價。關鍵就在兩個美的發現上,一是作品中的素材之美,美術作品中很多創作素材都來自于生活,當欣賞某件作品時,我會把作品中的素材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盡量從生活中找尋到這件作品中的素材美,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欣賞這件美術作品。二是生活中的作品之美,課堂上所列舉的作品僅僅是極少的一部分,更多的實例是在生活中,例如:學習“現代雕塑”時,我會以校園內雕塑為例,結合雕塑相關知識和大家一起對最熟悉的作品進行認知、學習,他們會覺得更親近,更容易理解。同樣在講建筑、園林時也都如此,告訴學生其實生活才是大課堂。這樣有效地運用我們生活中的美術資源,把這些素材、實例與課堂教學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不斷體驗的過程中能夠更深入地領略作品之美,同時對學生捕捉生活素材、感悟生活中的美有很大的幫助,并通過這個過程強調美術作品之美是源于生活之美的美感體驗。
二、選取較為典型的美術作品
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進行美感教學,還應該選取較為典型的美術作品。因為典型的美術作品能夠充分反映出時代的特點與色彩。如果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欣賞這樣優秀的美術作品才能夠讓學生領略到藝術作品的美,加深學生對美的感受。在教學過程中我會盡量選擇比較典型的美術作品供學生欣賞,在這個過程中,我會引導他們領略藝術作品的取材之美、藝術之美以及作品之美,加深學生對美的感受,同時也達到了美感教學以及美感教育的效果。例如:我在講解“彩塑”時,向學生進行展現的就是最典型的彩塑作品——唐三彩,借助PPT先給學生講解關于彩塑的相關知識,再引導學生從唐三彩的顏色以及材質,還有土質及用途等方面來進行鑒賞,帶領學生體驗到唐三彩的魅力所在,加深學生的美感體驗。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象力
美無處不在,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當做審美客體,但是美是通過具體的審美活動獲得的,在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應該充滿感情、感悟與理解,這樣才會培養一個人的審美能力,同時對于一件美術作品還應該從多個角度去欣賞,從而進一步激發人的想象力和人的思維積極性,這樣才能夠加強學生對美的感受。因此,在課堂上進行美感教學時,應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和想象力的培養。例如:學習“古代陶器與瓷器”時,我會帶一些作品來到課堂上輔助我的教學。通過播放視頻課件,先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陶器的產生以及藝術成就,再結合教學內容引導他們欣賞這些藝術作品,指導學生從做工、彩圖以及多個方面來進行賞析,從而進一步實現美術鑒賞課中的美感教學。因此要想達到美感教學,就應該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想象力的發揮。
在當今素質教育逐步推進的過程之中,美術教育越來越注重對學生素質的培養以及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所以,在美術鑒賞課中注重對學生的美感教學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們要想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加強美感教學,就應該充分運用生活中有效的美感資源,結合課堂進行美感教育,在課堂中有目的性地引入更多典型作品進行欣賞,讓美感教學在鑒賞課堂內外有效地進行結合。
參考文獻:
[1]耿婷婷.普通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創新模式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2013(6).
[2]王秀英.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美術鑒賞課有效教學的研究[J].延邊大學,2010(10).
[3]齊穎慧.新課程改革下高中美術鑒賞課的教學方法分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4(1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