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怕寫作文,教師難上作文課,是作文課堂現狀的寫照。教師指導學生從分層練字抓起,為寫作蓄勢;閱讀中外文學名著,為寫作“養氣”;堅持寫《每周隨筆》,掌握寫作的方法和技巧,有望早日走出作文教與學的困境。
關鍵詞:分層練字;定時閱讀;每周隨筆
作文教學一直是令多數語文老師頭疼的事。學生怕寫,老師難教,成為作文課堂現狀的寫照。在困境面前,語文老師只有靜心思考,尋求切實可行的做法;方能撥開迷霧,到達作文教學“柳暗花明”的境地。幾年來,筆者以及教研組的同事們,在作文教學方面做了一點嘗試。運行以來,略有收效。
環節一:分層練字
學生的寫作,一般是以書面的形式呈現的。所以,抓寫作首先要抓寫字。書寫質量是學生寫作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一篇字跡優美的作文,能在直觀上贏得閱讀者的好感。往深處說,一篇優秀的寫作,需要優美的字跡與它相匹配,才可稱為文質兼美。而寫字教學,是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目前大多學校的寫字教學由語文老師承擔。由于受教師自身寫字能力、時間投入等因素的限制,大多語文老師未能很好地完成寫字教學工作。通常的做法是:老師重視理論方法的講解,然后就要求學生描摹字帖。這樣訓練效果甚微。學生描摹字帖時,有板有眼。丟開字帖,寫的字又依然故我。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書寫質量。邀請專業的書法老師介入課堂,操作起來成本高、難度大。怎么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實施了分層寫字,即“雙等版”“正楷版”“行楷版”,有梯度地練字。
初中生寫字“出手”有較強的依賴性。小學怎么寫順手,他就喜歡怎么寫。要徹底改變學生原先的運筆、布局等習慣,一味地臨摹字帖。有點急于求成,不接地氣。所以我們首先要求學生寫字達到“雙等”的標準。所謂“雙等”,就是“等比大”“等間距”。“等比大”,要求學生寫字時,把相同結構的字力爭寫出同等的寬度和高度,也就是說差不多大。“等間距”就是字間保持相對一定的距離。這樣既尊重了學生原先書寫的自主性,減輕了對練字抵觸與畏難的心理,又有效地糾正了學生隨意書寫的現象,從整體上提高了書寫的美觀性,讓學生漸嘗到練字帶來的成功喜悅。
按照“雙等”的要求練習一段時間后,從“雙等版”中按寫字成績,選拔出進步較大的學生,升級到“正楷版”去臨摹、學習正楷字。目標是“橫平豎直方正美觀”。“正楷版”的同學,定能寫出一手端正、美觀的正楷后,鼓勵他們學寫行書,進入到“行楷版”方陣中。有些老師對學生練習行楷有所顧忌,學生的字是否會變得“龍飛鳳舞”,收不住頭呢?這種擔心是多余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7~9年級的學生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的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的速度。”學生若能寫出一手輕快、自由的行楷,更能凸顯其成熟的寫作素養。
“雙等版”“正楷版”“行楷版”三版之間,各有目標,層層遞進。
練字是件枯燥的事。為了增加趣味,我們開展了“猜猜我是誰”等活動。讓學生以最美的字跡抄寫一段文章,不留姓名,自設記號。把作業紙貼到黑板報上讓同學欣賞,并猜出它是誰的作業。讓學生在饒有興趣的猜測和揭曉中,領悟寫字帶來的快樂。我們還把書寫優美、整潔的作業拍下來,發到家長QQ群中,與家長共同欣賞,從多方面激發學生練字的動力。
環節二:定時閱讀
我校每天安排20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雙語閱讀”,師生們喜歡把這段時間稱之為“悅讀時光”。學生除了從校圖書室借閱外,還每人自帶一本書,共建班級“圖書角”。老師重點指導學生解決“讀什么”“怎么讀”的問題。
1.讀什么?
我們主張多讀中外文學名著,多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課外讀物的推薦篇目,多讀完整的書。比如七年級學生,需讀完《繁星·春水》《西游記》《湯姆·索亞歷險記》《魯濱孫漂流記》。少讀搞怪、穿越、無厘頭的文章及書籍。
2.怎么讀?
養成默讀的習慣。在“閱讀時光”里,適宜默讀,讓學生安靜地在書海里徜徉。有一定的閱讀速度,每分鐘不少于500字。為了保證閱讀速度,思緒自然就應集中,較快地進入文本之中。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
(1)養成填寫《閱讀卡》的習慣。《閱讀卡》上設有標題、難易、時間、頁數、閱讀反應、簽名等欄口。在校閱讀須有小組長簽名,在家閱讀須有家長簽名。每日一記,如無故疏忽,須在課外閱讀1小時以作彌補。此舉運行一定階段,等學生閱讀習慣初步形成后,可自行取消。
(2)養成做專題練習的習慣。學生每次閱讀推薦篇目前,教師會印發相關導讀材料。閱讀后,教師精選一些以填空、選擇、簡答等題型的專題練習,印發給學生。幫助學生梳理、鞏固閱讀知識。
(3)養成記《讀書筆記》的習慣。見到好詞好句要記錄。學會適當地表達讀書心得,提高自己的情感認識。
課外閱讀名著,對于習作是一個蓄勢、“養氣”的過程。書籍是人類文明不滅的火種,人類走向光明和真實境界的燈燭。在書籍中,智慧老人展示給我們的是歷史的鏡鑒、生命的規則和戰勝野蠻的曲折。“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方能“腹中有書”。這些書在學生的心中,經過“發酵”和整合,就會生成心得和感悟,形成自己的“氣”。經年累月,“氣”就會日漸厚重起來。這種自我“氧氣”的過程,是教師再多的言傳說教所不能替代的。
環節三:每周隨筆
我們要求學生從七年級開始,堅持寫《每周隨筆》。篇幅從300字起步,最終達到600字左右。字數要求起點放低,有助于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只要內容是健康、積極的,語言文明、規范,什么都可寫。用作文本寫作,便于字數統計,也使寫作更具儀式感。
寫《隨筆》首先注重情感的真實。“我手寫我心”,讓《隨筆》成為學生充分流露情感的平臺。在《隨筆》中要見到“我”的身影。有了“我”,寫作就會鮮活而與眾不同,令讀者耳目一新。倡導學生多寫“小我”,即小角度、小情感、小趣味。尊重學生的獨特和創新,獨創中往往蘊含著創新。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在學生的《每周隨筆》中,便出現了下面的文字:
有位女生,周末放學回家遲了。打開電視,全是《新聞聯播》。于是就寫下:“真討厭,就是欺負我回來遲。本小姐今天心情好,不和你破電視計較,玩手機去啦!”誰知剛拿到手機,又被媽媽喊去做事。于是又和媽媽唇槍舌劍一番。終于到了晚上八點半,看到了心儀的節目《天天向上》,所有煩惱頃刻間,煙消云散了。
有一對孿生兄弟。期中考試成績揭曉后,弟弟十分擔心,因為他語文考砸了。回家的路上,他問哥哥的成績。哥哥只告訴他語文一門的成績,比弟弟高了不少。弟弟更加緊張,便飛快地打聽到哥哥其他各科的成績。果不出他的所料,哥哥總分沒他高。于是得意萬分:“還有哥哥給墊著呢,還怕爸媽說嗎?”
多么率真、充滿青春氣息的文字啊!
初步寫作時,要求學生正確地使用標點,通篇文從字順。盡量多使用短句,少用長句。而后訓練要求再逐步提高。比如在文章結構上,開篇、結尾點題。要學會設計過渡段(句),首尾呼應等。
筆者平素也喜好寫作。有新稿子寫成,常在教室里用投影打出,與學生一起研讀、修改。有文章見報,也與學生一起品讀,解說寫作的初衷與過程,分享其中的快樂。我也和學生談“怎么投稿”,鼓勵他們投稿。有的學生的寫作,在校內外作文比賽中獲了獎;有的學生的寫作頻見于報端;有的學生從怕寫作,到愛寫作了。班級“寫作生態”發生了可喜的變化。
以上只是本人及同事們在作文教學中一些粗淺的嘗試。相信我們,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只要用心摸索、科學實踐,定能夠早日迎來作文教學的“春暖花開”。
參考文獻:
肖川.教育的理想與信念[M].長沙:岳麓書社,2002:34.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