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已成為信息時代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正引發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方面的深刻變革。然而這種“整合”不是簡單的教學手段疊加,而是通過信息技術的介入,達到教學各要素的豐富與和諧,通過改變教與學的方式和改變信息資源與傳播渠道等實現教學的突破與發展,讓內容豐富的學科課堂教學作為信息技術的有效載體,又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科課堂教學的一種嶄新支撐。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探索了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模式,并大量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活動。總結語文課堂的教學實際效果,這二者的結合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現代信息技術是柄雙刃劍,必須確保信息技術運用適當,否則就是走進了大而不當、華而不實、舍本逐末的教學誤區
1.謹防“多彩”課堂成為語文教學的裝飾品
教師忽視對教學內容的鉆研,只注重教學形式,制作精美的PPT課件,添加各種色彩、聲音和圖像,在課堂上“作秀”,使多媒體課件成為板書的“動畫版”或是課本的“電子版”。計算機成為課堂教學單純的演示工具,學生在課堂上只顧埋頭記筆記或只顧聽課,顧此失彼,弱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本身的感悟和掌握,在一定程度上丟失了教學信息,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謹防“多彩”課堂折斷學生想象和聯想的翅膀
多媒體課件雖然給學生強烈的視聽沖擊,引起多感官的興奮刺激,但其占用的課堂時間遠遠超過學生了解課文或獨自思考的時間;同時單向的賞圖聽音不能代替文學的感悟和實際語言能力的提高。多媒體技術只是輔助教學的,不能過度或過濫地使用。
3.謹防“多彩”課堂成為師生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
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往往會將教師局限于一塊狹小的區域內。為了操作上的方便,教師的大部分課堂教學時間都需要在電腦上度過,甚至是手不離鼠標鍵盤、眼不離顯示器。教師淪為多媒體的“奴隸”。這時,教師的肢體語言顯得僵硬呆板,情感不自然,有礙于對學生情緒的調動,更缺乏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導致師生情感的缺失,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對于語文課而言,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運用多媒體。優美的畫面代表不了文字組合所產生的文學意境,作者的情感也不能通過一個小小的鼠標得以實現。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目標還是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所以,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切忌盲目追趕新課堂的潮流,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
二、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全面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1.優化備課模式,高屋建瓴,讓教師“站在巨人肩上”
有效利用多媒體及網絡交互性強、資源豐富的優勢,改變了教師在備課上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卻往往是低效的傳統備課方式。網絡上豐富的教學資源,轉變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從教學大綱、教學要求、重點、難點、教案選和教學設計樣例、教學課件等,到課外活動材料、教改動態、專家對教學改革的見解、教育心理學依據……這些信息有些是文字的,有些是圖形的,有些還是伴隨聲音、動畫的。這些信息減少了教師重復性的低水平勞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創造性的勞動。
其次,利用網絡交流平臺,如建立QQ群,與同事、同行進行網上教研,集體教研活動不再局限于定時定點的面對面研討,QQ群的異地、延時、共享、群聊等功能,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教研的局限,讓老師能在一起進行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使教研活動變得豐富多彩。
2.優化教學過程,集思廣益,讓多媒體成為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
多媒體技術可作為搜索工具、顯示工具、演示工具,大大增加課堂教學容量,使教學過程得以延長、拓深。制作語文多媒體課件時,力求讓課件圖文并茂,使學生能切實從中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做到對應的文字、解說、圖像、動畫同時呈現。讓學生的眼睛、耳朵、大腦等多種器官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聽覺能力、視覺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得到強化。
在大學語文詩歌教學單元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取本單元的詩歌進行朗誦,并利用錄音設備錄制。這樣的錄音、攝像活動,豐富了預習手段,提高了學生參與語文活動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對詩歌探究的動力,課堂教學效果較明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優化教學模式,身體力行,激勵學生自主語文學習
借助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建立起自主探究、交流協作的課堂教學模式,運用“主導—主體”的理念,創建嶄新的課堂教學結構,演繹出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呈現學習內容,指導學習方向,讓學生的眼睛、耳朵、大腦等多種器官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聽覺能力、視覺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得到強化。所謂教育改革,關鍵是教育觀念的轉變。要實施“自主學習”的教學方法,教師一定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教師要著眼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著眼于學生的思維發展。
再如小說、戲劇賞析中,通過PPT課件和音頻視頻的錄制、播放、觀看或互動扮演小說、戲劇人物,營造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例如,在大學語文戲劇單元教學活動中,課堂上播放學生自己排演的話劇片段,課后布置學生觀看話劇版《雷雨》的全劇,吸引學生主動投入到語文學習過程中,課堂上組織學生就人物形象和臺詞進行討論時,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了學生鑒賞戲劇作品的水平,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發展了學生主動參與和共享的精神。
另外,便捷的網絡交流平臺也在更新師生互動模式。借助教學小組開放的QQ、微信交流方式,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網絡向教師提出問題,教師也可及時答疑,而且非常便捷地就可把優秀作業提交到群內供大家參閱,有利于深化研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實踐證明,現代教育技術與大學語文教學的整合,有利于構建新型、有效的教學模式,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促進了教學手段、方法、內容的重大變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進程。我們一方面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大優勢,通過教學設計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合理選擇和優化組合,科學而有效地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另一方面也要警惕濫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危害。在大學語文教學的道路上,保持一份勇往直前、知難而進的勇氣,也要有一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基礎[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趙英紅,郭清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幾個誤區[J].教育技術通訊,2005(3).
[3]秦懷玉.職業院校語文教學模式理論與實踐[M].天津大學出版社,2014.
[4]鄭小斌.多媒體技術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
[5]林小梅.以多媒體為契機,促進語文教學效率提升[J].青年與社會,2013(8).
[6] 劉玉萍.淺談語文課堂中多媒體的運用[J].學周刊,2013(2).
[7]林碧霞.科學利用多媒體,藝術提升有效性[J].新課程導學,2013(1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