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作業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與技能,提高應用知識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使課堂知識得到廣泛的延伸。高中數學學科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明顯。學生作業的布置關系學生能否將課堂所學知識理解、掌握、深化以及在以后的重現、再認。作業布置是教學過程中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真正落實課改精神,發揮作業布置這一環節的作用,提高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的。
一、反思教學,重新思考,糾正弊端
1.改變教師認識的不足
大多數教師認為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重要的是新授環節,只要學生聽懂了滿堂的灌輸,那一節課的任務就算完成了,作業只不過是給學生的“任務”。殊不知教學環節,環環相扣,數學知識的深化、掌握就體現在問題的解決上,作業的布置就是要學生獲得數學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與應用技能。大多數教師布置作業不深思,不提煉,簡單處理,不重視作業布置,使課堂教學與課后延伸脫節。
2.作業布置隨意性大,目的不明確
大多數教師上完課,就把教材后面的練習題一翻,指著做某題到某題,應付學生,應付自己,不分辨課堂知識與練習題的銜接(有的練習題并不一定是本課時的,一個練習中涉及幾個課時的作業),不看練習題的深度和廣度,就布置作業。
3.作業形式單一,數量過大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圖批改省事,作業形式單一,以解答題為主,填空題、選擇題少之又少。書面作業唯一,怕學生不能掌握,往往是題量多,要幾個小時才能完成。單一的形式,大題量的任務,使學生疲于應付,厭于思考,在做作業時根本不能細思慢研,而是胡解亂答,作業質量無法保證,根本起不到鞏固提高的作用。高中學生時間緊,學習任務重不可能把全部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數學作業中,所以有效布置數學作業,讓學生合理支配完成作業的時間應該是數學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
二、學習新理念,改革數學作業布置
1.設計富有理性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作業有興趣,就要求教師設計具有趣味性、親近性的數學作業,使學生感到作業新穎有吸引力,使學生對作業的態度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愛學、樂學。學生自發地完成作業,細心地做,耐心地思考,在完成作業中鞏固知識,形成技能,體驗成功。
2.面對全體學生,作業設計要有層次性
一個班的學生,在接受知識的程度上有差別,學習水平參差不齊,教師的作業設計就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分層次布置作業,以滿足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的需要。為每一個學生設計與之適應的作業,讓學生在作業中提高,增強他們學習的信心,不因為難度大的習題而放棄學習,使學生在練習實踐中一步步地發展。
3.作業呈現開放性,內容形式要多樣化
數學作業表現形式多樣,教師要一改解答題、書面化一統天下的局面。開放性的作業就是內容或形式可供學生選擇,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是教材以外的;可以是選擇題、判斷題,也可以是算式題、應用題;可以是調查采訪,也可以是實踐操作;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或用學生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完成。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一些對數學問題的思考、學習方法小結等。數學作業不再是傳統中的模式,開放性的作業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要,使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4.貼近生活,設計實踐性作業
新課改理念中,尤為突出的是要求知識回歸生活,在數學學習中,生活是一個理想的空間。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貼近生活的作業,讓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促使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體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生活離不開數學。
5.體現創新要求,設計創新性作業
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現代人才必備的素質,數學作業的設計就要體現這一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可選取一些多向思維的題目,鼓勵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一個數學問題。由于學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必然是多樣的,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提倡多樣化,使學生獨辟蹊徑,想別人之不敢想,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6.作業設計應注重“質”、注意“量”
題山題海,學生不堪重負,量多質差,學生沒有提高。數學作業首先要注重內在質的設計,作業內容應結合課堂教學,精心策劃,實現作業的典型性、系統性和全面性。在作業選擇上充分發揮數學作業的潛能。既考慮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又注意體現啟發性的原則。在此基礎上還要科學地控制作業量,根據學生學習素質、年齡特征和所學內容等方面因素,適當布置作業量,提高學習效率。
高中數學作業不但要照顧到高考的需要,又要關注學生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提高,正確評價學生,從中獲取學習情況的信息反饋途徑,因此,在新課改的形式下,我們更要重視這一環節,遵循教育規律,精心設計作業,讓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發展思維,培養能力,使課內課外有機結合,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孫建堯.淺談高中數學作業設計與教學的策略.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1).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