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積極參加高效課堂改革的實踐中,發現英語課堂上“傾聽與表達”仍存在著不少問題。“如何培養學生傾聽與表達的能力”成了我們研究的課題,提出來和大家一起商榷。英語課堂上“傾聽與表達”存在著哪些問題?找出我們的不足,共商對策。
一、錯把“聽話”當成“傾聽”
課堂上的傾聽應該包括生對師、師對生以及生對生之間的相互傾聽。課堂是學生成長的地方,是人與人、心與心交流的空間。老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要清醒地認識到,要做一個真正優秀的老師,學生取得的讓你滿意的成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讓你的學生體驗過你的教育給他帶來無比的快樂,你為學生今后一生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哪些幫助。
二、片面追求“滿堂活動”,不善于傾聽
隨著課改的逐漸深入,“滿堂灌”“滿堂聽”的課堂現象已經大大有所改變,“滿堂活動”的模式多了起來。但課堂上常有這種現象:老師往往按照自己設計好的程序,期待著學生的標準答案,如果學生答錯了或答偏了,不加以點撥引導這位學生,直接讓他坐下或懲罰性地站著,直到其他學生說出標準答案為止。忽略了這位出錯的同學,望著那位同學失望的眼神和難為情的表情,估計下次就不敢舉手回答問題,更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了。
課堂本應該是“動靜結合”的課堂,該“靜”就靜下心來傾聽,不遲鈍、不呆板;該“動”就大聲表達,不浮躁、不凌亂。這對老師的課堂駕馭能力是個考驗,值得我們不停地探索、反思、實踐和積累。
三、缺乏良好的傾聽習慣和傾聽方法
1.傾聽缺乏平等意識
課堂上常有這些現象:學生兩手平放在課桌上,坐得筆直,課堂45分鐘一直這么坐著“傾聽與表達”,您不累嗎?您看過哪個“訪談節目”中是這種姿勢“chat”的?這種“傾聽”明顯地體現了課堂上師生關系的不平等。
2.傾聽缺乏誠心誠意
學生在聽老師或聽同學的話時,要么頭埋著誰也不理,要么干著自己的事,聽而不聞、似聽非聽。其實誠心誠意的傾聽應該是注視著對方,面帶著微笑,流露感興趣的眼神、輔以期待的表情等反饋,哪怕是贊許地點點頭,不解地搖搖頭,疑問地皺個眉,好奇地張大嘴……誠心誠意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前提。
3.傾聽缺乏虛心和耐心
如今的孩子經常會以自我為中心,這種唯我獨尊的意識和習慣導致一直以來,課堂上只聽老師的,所以在課堂上表現為只想自己說,別人說什么不管他的事,要么隨便插嘴打斷別人,缺乏虛心和耐心,也缺乏一種團隊合作的意識和精神。
四、錯把“表現”“表演”當成“表達”
有些課堂設計,特別是公開課的設計,我們看到的似乎是“學生的匯報演出”,明顯地看出是老師提前“預習”,提前“教”好,甚至哪個環節哪個學生回答都設計好了的,再來向我們的聽課老師“匯報演出”,感覺課堂上老師真的就扮演了“導演”的角色,甚至課堂上有沒有老師存在,“活動”也能照常進行。
五、課堂缺乏民主,學生不愿、不敢、不屑、不會“表達”
1.有的學生“依賴性”太強,不愿“說”
很多學生已經習慣了“被點名回答問題”的模式,自己不說有別人說,課堂回答問題的幾率不大,所以有“輪到我再說”“懶得說”想法的學生不少。
2.有的學生“自尊心”太強,不敢“說”
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愛“面子”,擔心答錯了,老師會責怪甚至罰站,同伴會笑話;擔心自己“變聲期”的發音難聽;擔心老師的“追問”無言以對……
3.有的學生有“從眾心理”,不屑“說”
為了讓“全員參與,人人都有說的機會”,老師經常會用“齊答”的形式。長期下來,學生愛“齊說”,東看看西望望,人家不舉手我也不舉手,或是有的“快嘴”學生已經說出答案,覺得沒必要說,不屑于“說”。
以上所有現象,細致反思下來,還是我們的課堂長期以來缺乏民主,缺乏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缺乏寬松和諧的氛圍造成的。我們需要跟學生溝通,讓學生明白我們的課堂需要改革,老師期待同學們的表達,老師渴望聽到同學們的心聲。相信只要溝通,就能達到共鳴。
六、運用教育機智,促成“通暢表達”
1.發揮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
“親其師,信其道”,據心理學分析,學生的傾聽是由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及其傾聽目的來決定的。老師應該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斷提高自己的“親和力”,發自內心地愛生如子,學生就會愛英語老師,愛英語,愛學英語,愛“說”英語。
2.創建和諧平等的語言溝通氛圍,捕捉課堂靈動的原生態生成
課堂上有很多的“節外生枝”,如果處理得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成為課堂亮點。
3.英語學習不在于“時間長短”,而在于“讀的遍數”
我們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模式,比賽朗讀,看材料朗讀的聲音肯定比背誦的聲音高,學生會注重語音語調的準確,也會自由發揮,一篇文章瘋狂朗讀30遍,自然會背。
參考文獻:
束定芳.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修訂版)[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