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21世紀的今天,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尤其是最近幾年,教育不斷的改革創新,新課標不斷推廣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但在現今的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沒有深刻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在教學中也沒有凸顯,導致教學質量不高,研究當前我國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一些漏洞,探索新的解決方針,目的在于實現高效初中英語課堂。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根據調查發現,小組合作學習方式被大多數教師采用,給學生提供一個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平臺,給學生創造更多鍛煉的機會,給學生提供更多與他人溝通、交流合作的機會,但是從目前的教學狀況來看,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上課時小組合作學習確實活躍了課堂氛圍,但是一下課學生什么都記不起來,對于教學中的這種狀況,教師應該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以及教學中的一些心得,提高教學質量。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是我國新課標所推行的一種有效教學方式,它在全球應用的也相當廣泛,可以說是一種高效、科學的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促進了學生各個方面能力的發展,尤其是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高漲,學習興趣也越來越濃,但在我國的教學中并沒有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我國應試教育模式還占主要的位置,基本上來說在課堂中根本就沒有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或者是流于形式,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導致我國初中英語教學質量下降。
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漏洞
1.學生沒有積極地參與到小組這個小集體中,也可以說學生沒有從心底里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
在目前這個階段,學生的學習壓力是比較大的,學生學習的科目比較多,不僅僅是要學好英語這門科目還要學好其他的科目,這就很容易使學生胡亂地安排時間,時間安排得不合理,嚴重影響學生合作學習的效果,致使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降低。
2.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
在課堂上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就會發現,課堂時間過得很快,感覺課堂時間比較緊,每節課都不能按時完場教學任務。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講述只是課堂中的一段插曲,其他的一切教學任務都要由小組合作學習來完成。因此,在英語課堂上,教師要合理安排時間,充分發揮課堂上的每一分鐘,給學生留足夠的思考時間,在小組合作學習下學生的自我表現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保證,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3.對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初中學生沒有強烈的合作意識,沒有認識到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喜歡獨自學習思考,不喜歡合作學習,但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會相互碰撞,產生火花,有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空間。因此在初中的英語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采用科學的方式,讓學生深刻地認識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其次在教學中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還能保證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
二、初中英語合作學習的有效方式
1.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合作能力
合作學習的基礎在于學生之間要達到一定的默契,學生的思想能夠統一化,這樣才能確保小組合作學習順利地開展。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先要對小組合作學習有深刻的認識,有深刻的理解,在思想上認同小組合作學習,其次再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合作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小組成員每個人的行為習慣都會影響一個小組的學習效率,在小組合作中如果學生缺乏合作意識,小組合作學習就很難開展,小組的學習效率就會下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布置一些開放性的試題,讓學生一個人無法完成,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這能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有益于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
2.教師要抓住課堂中每一個合作學習的環節
在課堂上教師要想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首先教師要對教材有很深的了解,了解教材的難易程度,進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任務。在問題的設計上教師要緊抓教材、學生的心理,學生的英語水平,設計一些有開放性、有思考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性,這樣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就能避免學生學習英語吃力的問題,而且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常常會遇到一些難題,是個人無法解決的,這時候就需要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合作中,學生的思想進行交流,進行碰撞,會產生一些新的思想,能更方便地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題,這樣小組學習的質量就會提升,從而使整個班級的學習質量得到提升。
總的來說,小組合作學習是目前教學中采用比較廣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但是在我國的英語教學中,并沒凸顯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本文重在分析當前我國初中英語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并提出一些有效的解決方法,促使我國初中英語教學質量有所提升,使我國初中英語教學進入一個全新發展的階段。
參考文獻:
[1]廖哲勛,羅祖兵.試論學習活動方式的本質含義和重要作用:為修訂課程標準和深化課程改革而作[J].課程·教材·教法, 2013(1).
[2]徐巖,丁朝蓬,王利.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生評價改革的回顧與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2(3).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