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闡述了學生歷史漫畫創作中存在的問題:對歷史漫畫創作認識不清,漫畫創作中歷史解讀錯誤,漫畫創作選材缺乏典型性,漫畫創作表現手法稚嫩;并提出了對策:增強學生對漫畫創作的認識,協助學生確定漫畫創作的主題,豐富學生漫畫創作的歷史性,選取漫畫創作材料的典型性。
關鍵詞:認識;主題;歷史性;典型性
“歷史制作既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學習評價方式。通過制作歷史模型、繪制歷史圖表和制作歷史課件等活動,可以考查學生的動手與動腦的綜合能力。”“選取相關史實,自己收集、繪制一些歷史漫畫,利用非智力因素訓練,增強了學生的想象力、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從而更充分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綜合提高學生的素質。”這說明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可以進行適當的歷史制作。現在的中學生具有一定的繪畫功底,生活在漫畫飛舞的時代,對漫畫有極大興趣。如果能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讓他們用畫的語言表現歷史,他們會很感興趣,有助于歷史教學,做到“畫中有史,史畫一體”。鑒于此,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試驗,然而效果并不理想。
一、學生漫畫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1.對歷史漫畫創作認識不清
既然是漫畫創作,一定是原創漫畫,應體現作者的思維,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歷史知識等創造出來的漫畫,要具有創新性,而不是臨摹。學生對創作認識不清,有些學生就是臨摹漫畫。如一學生交上來的漫畫作業就是臨摹了“赫魯曉夫和肯尼迪的較量”。
2.漫畫創作中歷史表現錯誤
由于學生歷史知識的有限性,對歷史一知半解、存在著誤差或是根本不理解,導致了在歷史漫畫作品中表現出的東西與史實不符。如一位學生反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歷史漫畫:畫面上的慈禧帶著光緒皇帝逃跑,后面的八國聯軍手中拿著大刀在追,且喊著“沖啊,宰了他們!”光緒帝邊跑邊發出“啊!”的聲音,慈禧拉著光緒帝,大喊“快跑”。事實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慈禧帶著光緒帝逃到西安;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但八國聯軍并沒有要殺慈禧和光緒帝,列強只是把他們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學生漫畫作品中的侵略者要殺他們,這明顯與史實不符,是對歷史的誤解。
3.漫畫創作選材缺乏典型性
漫畫可以表現歷史,但并不是每一個歷史事件都可以用漫畫表現。要準確地反映一個歷史時期的特征,要選擇典型的材料,典型的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就是這個時代的風向標、特點和符號。初中生由于對歷史的階段性把握不夠,抓不住時代的特征和脈搏,往往選材不夠典型。
4.漫畫創作表現手法稚嫩
在歷史漫畫的創作過程中,學生充分展開了想象、聯想,借用夸張、擬人等手法進行創作。但受畫功和生活閱歷等的限制,很多漫畫作品的表現手法還很稚嫩。有的能表達意思,但線條粗糙,只勾勒出輪廓,不能準確細膩地表現事物特征,感受不到漫畫的美;有的人物的神態、動作等抓不住;還有的構圖比例不恰當……
二、改進學生漫畫作業的對策
1.增強學生對漫畫創作的認識
創作發端于“模仿”,但絕不限于“模仿”,是利用已有的歷史知識、技巧等,通過學生的思維活動進行設計、創作,從而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及創新精神的一種創造性活動。歷史漫畫創作就是以漫畫的形式表達作者對歷史的自我認識、自我思考,是以畫的語言和藝術表現歷史,是一種創新意識的體現。漫畫創作具有原創性和獨特性。
2.協助學生確定漫畫創作的主題
很多學生對漫畫創作興趣濃厚,可苦于找不到漫畫創作的主題,造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局面。鑒于此,筆者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幫助學生確定歷史漫畫創作的主題。筆者設計以下問題引導他們:(1)你最擅長畫什么?(2)你最喜歡哪段歷史?(3)你覺得這段歷史有什么特點?(4)你覺得這段歷史中有什么地方可以用漫畫表現出來的?(5)你該如何用漫畫表現這段歷史?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較容易找到適合自己漫畫創作的題材。
3.豐富學生漫畫創作的歷史性
初中生由于歷史知識很有限,對歷史的理解容易出現片面性、錯誤性,經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斷章取義。要讓學生準確地創作歷史漫畫,就必須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提高其歷史興趣,加深其對歷史的理解。沒有豐富全面的歷史知識,學生的創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或存在著諸多誤解,就更談不上深刻性。
4.選取漫畫創作材料的典型性
歷史中有很多東西可以加工創作成漫畫,但是同一時期有很多歷史事件,選材時要根據時代的特點選擇最具代表性的材料來進行漫畫創作,即漫畫創作材料要有典型性。只有抓住典型,才能準確地反映時代特征。教師要積極引導,通過同一時代幾個歷史事件的比較,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才是這個時代的典型。
綜上所述,中學生具有一定的歷史漫畫創作能力,也有濃厚的興趣,但其漫畫創作中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學生歷史漫畫創作之路仍然很漫長。
參考文獻:
李月紅.巧用漫畫,激活歷史教學[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8(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