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不改革中國只有死路一條。”改革是社會發展、人類進步必須進行的。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更是其他學科不可比擬的。推進課程改革深入發展意義重大,一線教師更是責無旁貸。
關鍵詞:課程改革;科學方法;教學思想;學習習慣;師生互動
“自古及今,法無不改,熱無不積,事例無不變遷,風氣無不移易。”——龔自珍。現在高中政治思想課主要弊端在于教學內容枯燥、教學形式單一。其帶來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課嚴重滯后于社會實際,嚴重滯后于學生實際。看來課程改革勢在必行。進入新的時期以來,教學改革跨入了一個嶄新階段。但是這還是遠遠不夠的,當今改革進入了攻堅克難階段,我們更需要有堅定的毅力來推動改革的深入發展。以下是我20年來個人的一些實踐經驗,這是作為一線的教學工作者對當前課程改革的一點想法和建議。
一、課程改革,教學思想影響教學行為
“問題永遠不在于如何使用頭腦里產生嶄新的、創造性的思想,而在于如何從頭腦里淘汰舊觀念。”——迪伊·霍克。我們現在大力提倡教育現代化,而教育現代化具有多方面內涵,其中既包括教學設備、管理設備等物質條件的現代化,也包括教學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現代化。對于政治課教學來講,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義的還在于實現教育思想觀念的現代化。
長期以來,由于政治課遠離學生實際,使學生普遍失去了學習興趣。從教學效果看也不盡如人意,往往會出現政治課考試成績與學生實際政治思想水平兩張皮的現象,即人們通常所指的高分低能。比如一些學生平日政治課成績優異,而參加集體活動時也總是躲躲閃閃,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和集體榮譽感。
二、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決定教學效果
“父母如果一見書本就頭痛,孩子上學時也會步履沉重;父母倘若整天沉湎于吃喝,孩子也會在課堂上惦記著家里的糖塊和水果。”——吳鳴。可見榜樣作用的重要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重要性。傳統的政治課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滿堂灌”。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四十五分鐘,不留給學生充分的主動學習時間。其實,這種陳舊的教學方法遠不像現象上表現出來的那樣簡單,它實質上具有重教師主導作用、輕學生主體作用,重知識灌輸、輕養成教育,重群體教育、輕個體教育,重課堂教育、輕社會實踐,重學校教育、輕社會教育等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學方法,就必須徹底打破這種封閉、單項、機械的教學模式。
三、課程改革,學習習慣推動學習成績
“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薩克雷。孔子曰:“少若成天性,習慣如自然。”這也正如俗話所說的那樣“積千積萬,不如養個好習慣”。學生學習習慣的好壞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人終身受益,不良的學習習慣甚至可以造成學生的終身遺憾。為了滿足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當代高中學習必須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課堂預習先行
做好課前預習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但是真正在學習中能做好政治課前預習的卻很少,究其原因在于學生普遍認為政治課不重要,是“副課”,不需要預習,而且覺得沒有什么好預習的。
2.課后反思必做
課后反思好像是老師該做的事情,其實更是學生必做的事情。只有學生在課后認真反思自己這節課還有哪些沒理解的,然后針對性地復習和探討才能真正解決我們課后遺忘的問題。
四、課程改革,師生互動點燃學習熱情
“教學工作是一個雙邊活動,而不是一方的強制行為。”——卡萊爾。教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以期達到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發展學生創造潛能的終極目的。教與學既對立又統一,在這對矛盾中,雙方都是積極因素,把兩者的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以教促學,以學促教,使整個教學過程處于共振、互動和合作之中,這就是所謂的“互動式”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實施者,學生是受教育者,師生互動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師生交流。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在我堅持政治課教學改革的這些年來,所帶班級考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顯著提高。顯示了改革所帶來的良好效益。
帶著新課程改革濃濃的春意,沐浴創新教育縷縷陽光,花季的雨露和園丁的微笑一起映進我的視野。讓我們與新課程一起成長,為孩子們每一天的成長而快樂著,愿我們的課堂呈現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與展現,成為不由自主地從心靈深處淌出不斷滋潤精神之園的絲絲甘泉。
參考文獻:
[1]柏樺.中國政治制度史教學參考資料[M].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2]王越強.農村高中政治課堂文化構建策略[J].河北師范大學,2013.
[3]穆光宏.淺談高中政治教師在“高效課堂”改革中的困惑[J].飛:素質教育,2013(9).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