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教育教學一直貫穿著一條主線,那就是教師授課,學生完成作業,階段測試。作業、測試似乎成了檢驗教師教學效果、教學成績的唯一途徑,從小學到初中乃至高中無一例外。學生每天都要做大量的家庭作業,各個學校對各年級各學科根據課程設置的情況對各科作業次數也有統一的規定,不得少于多少次,英語、數學一般一課時一次作業,理化生也是3、4次不等,畢竟目前尚沒有哪種手段比做作業、考試更能起到檢驗教學的效果。
面對新課程教學改革,我時常想:“作業是否也該改革了呢?”老師除了上課就是批閱作業、試卷,從早忙到晚。教育是全方位的,因為批閱作業老師減少了與學生交流的時間,減少了與家長溝通的機會,減少了精心備課、鉆研教材、搞教學研究的精力,還是因為批閱作業教師減少了反思提高,動筆總結的精力,久而久之,老師才思不敏捷了,老師有被掏空了的感覺,面對越來越聰慧的學生,面對新課改老師無所適從,怎么越來越不會教了?
再看學生:小學時一個生字十遍二十遍地寫,學到第十課把前十課的生字各寫5遍,配套資料兩三套,學會了難道再不能做點別的?但畢竟重復是最好的記憶方法,而且量化統一才好管理。再看家長:我曾看到過一篇資料的調查,問:回家后家長對你說得最多的一句話:(1)寫作業去,作業做完了嗎?(2)老師提問你了嗎?(3)你向老師提問了嗎?(4)你今天有什么收獲?結果無一例外選(1)。看來家長更關注的是孩子完成作業的情況,而并不是孩子快樂不快樂,收獲有多少。
綜上所述,作業非“革命”不可了!現在新課改以人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心靈,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因為每一扇門的背后都有一個無法預知的未來,
筆者認為:首先,在設計時應以人為本,密切聯系生活,并因人而異。在形式上易多樣化。閱讀作業、口頭表達作業、實踐作業、探究作業。其次:在評價方式上也要改變一成不變的批閱方式,根據不同的作業采取不同的批閱方式,可隨堂批閱、當面批閱、精批細改、自我批閱、交換批閱、集體批閱。
長期以來,在作業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嘗試。
1.作業隨堂練習一部分,課外作業精選,不求難求偏
選題時注意選那些能優化學生知識結構,靈活多變的習題,加強題組訓練,那么做一道題就可知一類題型。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給學生很大的思考空間,更可以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由支配,查漏補缺,自學提高。
2.專題練習和單元測驗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自己編纂
不隨便撕給學生一頁練習或考卷給學生做。因為那樣許多習題不適合,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負擔。(老師心態不好:經常不相信學生,各科作業布置得多多的,生怕不布置作業學生就閑下來了,沒事可做或放松了這門課)
3.結合新教材課后作業布置研究性課題作業,要求自由組合、分工協作、討論交流學習成果
這在新教材中是提倡的,也是體現比較充分的。例如:我曾布置給學生一個研究性課題作業《走進化學家》,同學們分為不同的化學家小組,通過上網查資料,翻閱書籍、向老師請教等多種方式了解化學家的生平、主要貢獻及其科學研究的過程,最后交流成果。通過這樣的作業交流,激勵學生學習科學家在科學上鍥而不舍的精神,激發他們樂學而非迫學。
4.作業評語
用少閱兩次作業的時間來給學生寫一次作業評語是值得的。理化老師一人3~4個班的課,一學期難得和學生談上一次心,甚至有的老師三年還對不上學生的號,能夠和學生作業交流對學生的鼓勵作用是不可小瞧的。評語其實也很簡單:注意準確性和時效性,可長可短。如:最近表現不錯,Good加油!苦心人,天不負!有創意!看你的作業真是很好的享受!老師知道你最近有點煩,能跟老師談談嗎?再踏實一點,一定會優秀許多!成功總是青睞于有準備的人!面對挑戰你做好準備了嗎?甚至對一些同學,我也以寫信的方式和他們交流,當然我付出了也會有回報:比如有的同學寫到:謝謝您老師,我長大了,我知道該怎樣處理自己的事情。我不會放松的,您看我的表現吧!也有的說:“老師一直很想和你聊聊,可總怕耽誤您的時間。謝謝您給我這次傾訴的機會。隨時間的延續,可喜的是,主動與老師對話的學生越來越多,我也嘗到了與學生交流所帶來的樂趣。
5.有些作業可分小組由學生討論批閱,自我反思錯誤的原因,指出改正的方法
6.對作業不干凈、不整齊、不規范的同學可結對子,一個作業本兩個小主人,共同進步提高
7.作業的試題類型也可以改一改,多選或編一些開放型、歸納型、推理型、變化型作業
近幾年高考題中已越來越多開放性問題、探究性實驗等問題,學生對此一籌莫展。這說明了什么?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我們平時給學生訓練的作業有問題。以上只是我對作業的一點粗淺的認識和作法。作業“革命”值得我們每一位一線教師思考、探究。如何使教師和學生發展得更快一些呢?只有作業“革命”才能將教師和學生真正地解放出來,教師自學提升也才不是空話,學生才會樂學,教師也才能在教師專業化道路上成長得更快!
參考文獻:
[1]董雪.淺談作業的革命.新校園:中旬版,2011(3).
[2]劉春生.我的“作業革命”.四川教育,2002(10).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