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前概念是學生在生活中通過對事物的觀察、認識形成的,它對學生后天的學習起著積極或消極的作用。科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前概念的積極因素,引導轉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把學生的前概念提煉、升華為科學概念。
關鍵詞:前概念;客觀性;積極作用;消極作用;科學概念
一、什么是前概念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觀察到的、接觸到的事物有了感性認識,并形成了自己看待事物的方法,在這種感性認識基礎上形成的概念,稱之為前概念。
二、前概念形成的客觀性
從人類對事物的認識發展角度看,前概念的產生是正常、必然的。因為在科學發展史上,在一個個前概念的基礎上誕生了許多的科學概念或有了重大發現,這種事例古今中外屢見不鮮。前概念的產生正體現了人類認識發展的一般規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在發展變化中認識客觀世界。盡管來自學生中的前概念有些是模糊的、片面的、不深入的甚至是錯誤的,但它卻反映出了學生認知事物的真實過程,帶有樸素的色彩,具有客觀性。
三、前概念對學生后天學習的影響
(一)前概念的積極作用
1.通過探究活動,認識太陽光是七色光
①使用遮光板讓條形太陽光照射到三棱鏡上得到七色光譜,在學生欣賞這段“彩虹”的美之后,思考這段光譜是哪里來的,從而認識三棱鏡的作用;②讓第一塊三棱鏡產生的七色光譜完全投射到第二塊三棱鏡上,原來的七色光譜不見了,看到的是一條形太陽光帶。以上探究活動,讓學生充分認識三棱鏡的作用,它不僅可以把太陽光分成七色光,還可以把七色光合成太陽光,充分認識太陽光是由七色光組成的。
2.重現學生見過的彩虹現象,對現象作進一步探究
把裝滿水的透明塑料桶放在陽光充足的陽臺上,太陽光透過桶后出現了彩虹光譜。有的學生提出:如果把桶中的水倒出,再把桶放回原處還會出現彩虹光譜嗎?學生試了試,結果沒有彩虹光譜出現,證實了桶中的水在起分光作用。此時學生會自然地把透明塑料桶中的水的作用與三棱鏡的作用聯系起來,探究的結果極易得到:塑料桶中的水的作用與三棱鏡的作用一樣,都能把太陽光分成七色光。
(二)前概念的消極作用
前概念在學生的靈魂深處占據著先入為主的位置,他們有時只注意自己感知到的、感興趣的部分,而對于新觀點、新概念則處于被動、不情愿的學習狀態。即使在課堂上通過正規的科學學習之后,也不愿放棄原有概念而對科學的概念持懷疑的態度。這樣就出現了學生的前概念與科學概念之間相互排斥的現象,此時,前概念對學生后天的學習起著消極的作用。
如:水蒸氣概念的教學。學生對水蒸氣的前概念是熱鍋或熱水上方的白霧(一些成人也這樣認為)。據教學信息反饋,學生對水蒸氣的錯誤認識是普遍的。對此,教師設計的教學方案是引導學生提出、解決以下問題:①看到的白霧不是水蒸氣,白霧是什么?②水蒸氣是什么樣的?
而水蒸氣又恰是以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的形式存在著,本例的教學難點就在這里。為此教學的過程與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水與水蒸氣之間的可逆變化,由未知得到已知的學習方式,指導學生的探究活動。具體的探究過程是:
用教室取暖爐火做熱源取代傳統的酒精燈,用燒開水的壺代替燒杯或燒瓶。向壺內注水時壺內水面浸沒壺內出水孔,蓋嚴壺蓋,壺蓋出氣孔保持暢通。當爐子上的水劇烈地沸騰后,壺內產生的大量的水蒸氣集中快速地從壺蓋小孔噴出,醒目的是一團團白霧翻滾上升,場面大、壯觀。學生看到:壺蓋小孔附近什么都看不見,再往上出現了白霧并逐漸增多。此時學生已經看到了“看不見”的水蒸氣,但學生仍認為上升著的白霧是水蒸氣,足見學生對水蒸氣的前概念根深蒂固。教師用學生剛學過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的科學結論引導學生分析:我們看上去像白霧,如果上升到空中,它就成為云,它是液態的水而不是氣態的水蒸氣。這一探究活動,學生不僅看到了雨的形成過程,看到了“看不見”的水蒸氣,認識到了水蒸氣這種特殊的存在方式,還看到了“看不見”的水蒸氣變成看得見的團團白霧的過程,澄清了學生對白霧就是水蒸氣的錯誤認識。
四、前概念是學生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形成科學概念的基礎
無論學生前概念的先入為主還是根深蒂固,無論前概念的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前概念都是學生在對生活的觀察、體驗基礎上產生的,它反映著學生對事物的學習認識過程和價值觀,是學生的寶貴財富。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概念,認識其重要性,引導鼓勵學生熱愛生活、善于觀察、善于發現、善于思考,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為學生科學學習、修正、完善、發展自己的概念體系打基礎,把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參考文獻:
郝京華.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解讀[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