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初中學生和教師的實地訪談以及英語課堂教學的實際觀察,研究影響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因素,得出影響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因素可以分為三大類,即授課教師因素、學生因素以及教學影響因素。
關鍵詞:教師因素;學生因素;教學條件
英語是世界上主要的國際通用語言之一,不管是在哪個領域,最頂尖的研究總是以英語的形態展現出來。軟件程序是用英文編寫,國際學術會議用英文交流,網址域名注冊也是英文形式。這些都表明,伴隨著我國的發展,英語學習的地位舉足輕重。隨著時代的發展,為了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2001年 2月國務院批準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這標志著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始全面啟動,在這種背景下對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也日漸增加。
一、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在本論文的寫作過程中閱讀了很多相關的書籍和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了整理、選取和分析。
2.課堂觀察法
在本論文的寫作過程中筆者深入課堂內部,在相對自然的情境下對英語教學課堂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記錄和分析。
3.訪談法
在本論文的寫作過程中筆者與一定數量的初中學生和老師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對相關的問題進行了一對一的了解和記錄。
二、研究結果
關于課堂教學行為的研究最早是從國外開始的,最早研究教師行為的學者是克瑞茲(Kratz,1896),他通過對與課堂教學相關的人員進行調查,制定出一份優秀教師所應具有的特征的量表,并將這個量表作為師資培訓和優化教師教學行為的依據和參考。這標志著教師教學行為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國內較早對教學行為進行研究的是傅道春(1993),他以課堂為中心,重新審視了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分析了教學技術活動的表現形式和效果,最終揭示了教師多種教學行為方式。這開創了國內對教學行為研究的先河。
通過對大量文獻的研讀、對初中學生和英語教師的訪談以及實際的課堂觀察記錄,筆者分析得出影響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因素主要可以分為三類:教師因素、學生因素以及教學條件影響因素。
1.教師因素
首先,開放的教學理念是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基本興趣和學習方法的前提條件。比如通過課堂游戲、英語演講、英語辯論賽等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主能動性。其次,教學能力是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綜合能力,它要求教師具備專業的教學技能、良好的語言表達技能、組織管理技能、了解學生的技能等。具有較高教學能力的教師不僅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行為也更加多樣和輕松,而且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幫扶,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最終提升每個學生的英語水平。最后,初中英語教師的專業知識儲備也直接影響了其課堂的教學行為方式。擁有扎實英語功底的英語教師能更系統、更科學地組織教學,課程設計更為合理,課堂教學行為會更輕松和連貫,學生學習也會更輕松,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2.學生因素
學生作為知識的接收者,其接受能力、興趣和個性也影響著英語教學的課堂教學行為。教學本就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一個過程。Patsy M. Lightbown和Nina Spada(2006)在語言學習的研究中曾指出外語學習者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會受到自身智力、天賦、動機與態度以及學習者傾向等內在因素的影響。英語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觀察,分析初中生的群體心理特點和態度,以及個體的心理特征,來對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3.教學條件影響因素
教學條件包括教學環境和教學媒介等因素。教室環境井然有序,可以減少外界因素對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影響,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高效地完成。沉悶、緊張的教學環境,會使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較為死板、保守。反之,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就會游刃有余,教學效果也會有所提高。
綜上所述,教師因素、學生因素和教學條件因素共同影響著英語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英語教師應根據各自不同的條件和環境來設計自身的課堂教學行為,最終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和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楊穎.初中英語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有效性研究[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4.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