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漫長、漸進的過程,其培養的方法有很多種。幾堂公開課上,教師用問題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給我很大啟示。
案例一:聯系生活,貼近實際,巧設應用性“問題”
“均值不等式”教學設計。
商場開展降價酬賓銷售活動,擬分兩次降價。有三種降價方案:方案一是第一次打p折銷售,第二次打q折銷售;方案二是第一次打q折銷售,第二次打p折銷售;方案三是兩次都打■折銷售。請問:哪一種方案降價較多?
學生通過審題、分析、討論,大都能歸結為比較pq與(■)2大小的問題,進而用特殊值法猜測出pq≤(■)2,即可得p2+q2≥2pq。從而回答了實際問題。此時,給出均值不等式的兩個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證明過程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完成。
結合應用性“問題”,讓學生動手、動腦,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案例二:引發學生興趣,巧設趣味性“問題”
“一元一次函數”教學時,創設如下有趣的問題情境,引入一元一次函數數形結合思想,以使鞏固理解。
以前的龜兔賽跑教師用數形展示;
新龜兔賽跑故事一:兔子讓烏龜從800米處起跑,兔子贏,學生作數軸圖;
新龜兔賽跑故事二:兔子讓烏龜先跑一段時間,兔子贏,學生作數軸圖;
新龜兔賽跑故事三:展示兔子曲折形的線段,讓學生編故事,結果學生進行了大膽創設性改編,給老師留下了深刻印象,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濃厚!
案例三: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巧設開放性“問題”
三角形三條邊之間關系的命題教學設計。
(每個同學分發三根木棒,有些能組成三角形有些不能組成三角形)
1.動手擺一擺,你能把手中的三根木棒擺成一個三角形嗎?(有的能,有的不能)
2.為什么有些同學能,有些同學不能,這與什么有關?(木棒的長度)
3.什么情況下三根木棒能組成三角形?
4.請同學們測量自己手中的三根木棒的長度,教師把能組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的長度寫成一列,把不能組成三角形的三根木棒的長度寫在另一列
5.請同學們分別比較它們之間的關系,有什么新的發現?
案例四:易于學生理解,巧設直觀性“問題”
在講分子的課程時,老師巧設了一個實驗情境,將100 ml紅色的水和100 ml無色酒精混合,學生驚奇地發現:紅色的水逐漸向酒精中擴散,擴散均勻后,總體積卻小于200 ml。引出了一個問題——分子,后面的教學就變得輕松容易了。
案例五:實踐中體會,巧設情感體驗“問題”
《散步》一文中責任的體會。
上課前一周,老師布置了一個實踐作業:給父母或爺爺、奶奶仔細地洗一次腳,做一次全程家務活:洗完一家人的衣服,做一天的飯菜,做一天的清潔(含洗碗等)。目的:讓全家人真正舒服地休息一天!
課堂上老師讓學生談感受,家人都很感激,學生都認為很累很累,但認為值得,同時覺得父母很不容易,從情感上有了深入的體會,后面責任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綜合上述案例,問題的設置在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從認知到再創造,使學生在自覺、自主、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實現發現、理解、創造與應用,不僅學到知識,更要學會學習。而問題的設置使學生產生明顯的意識傾向和情感共鳴,也是學生自主參與的必備條件。
1.“問題”要發揮引導作用。教學的引入階段要格外注重問題的提出,連續整個教學過程,不斷激發學習動機,使學生處于探究狀態中,給學生提供學習的目標和思維的空間,學生自主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可能。教師在向學生提出教學問題后,應重點講解問題提出的理論或實際背景,幫助學生了解教學問題的學習意義,明確學習目的和要求,進入自主學習狀態。
2.“問題”要利于學法指導。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運用直覺去尋求解題策略,以及廣泛應用分析、綜合、演繹、歸納、聯想、類比等各種思維方法,與學生共同探討各種成功的解法,促使教學各種因素互動。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而更重要的是“會學”,學會學習。要結合教學實際,因勢利導,適時地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逐漸領會和把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3.“問題”要注重情感因素。師生關系融洽,感情充分交流,認知和情意兩個領域有機結合,用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情境進行探究、研討,激發教學互動,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是教育發展的需要,是落實課程改革的一種方式,是一個長期教育培養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只是一個小的方面,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去探索。
參考文獻:
馬文波.在學習中反思 在反思中提高[J].寧夏教育,2007(3).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