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應努力引導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為主動探索知識,變“學會”為“會學”。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注重由學生研究和探索。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同時要求教師為學生創設探索情境,營造探索氛圍,評價探究的得失,是一種與新課程理念相切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探究式學習;任務驅動;被動語態;能力培養;小組合作
【教學設計】
考慮到學生在初一和初二曾偶爾接觸過這一語法知識,我決定在教學中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教學方式。學生通過觀察、合作、參與和探究,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新知識和培養綜合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回顧并預習有關被動語態的相關知識,并根據有關知識并完成人教版Go for it 九年級第五、第六單元中的相關練習,并在小組內共同交流。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是教學的重點之一。
2.通過設置任務,啟發學生思維,讓學生自己總結本堂課所要求的語法規則。
3.在交流中培養學生的交際策略,幫助其掌握主動和被動的轉換。
【教學過程】
具體課堂教學步驟如下:
Step1.導入教師通過問幾個有關學生的問題了解學生的一些情況,并把他們的回答寫在黑板上并切入本堂課的主題語法知識,以此來激起學生的好奇心
T: I bought a phone yesterday .Do you think it is nice ?
S1:oh ,really? Where did you buy it?
T: I bought in America.It was made in America .
Ss: Wow ! it was from America .
T: Yes ,it was from America .It was made in America .(repeat)
(教師點出以上幾個加粗的句子為被動語態,并強調主語和賓語的變化)
【設計意圖】
本環節活動創設了一種師生自由交談的輕松的環境氛圍,使學生愉快地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以最快、最自然的狀態融入課堂。為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創造了良好環境。
Step2.呈現和活動
1.觀看視頻,體驗感悟
通過觀看視頻。學生觀看后回答老師提問。看完后根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可以把對話材料加以呈現再來完成任務。
2.自主探究
任務一:根據對話,改主動語態變為被動語態。活動形式:小組活動(活動過程如下)出示探究問題→小組合作探究→組間相互交流→總結規律。活動任務:根據對話回答問題。實施過程:學生再次閱讀對話,然后做以下工作:(1)要求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并要求以被動的句式來回答。(2)查找資料,分組討論問題答案,老師再進行引導。
3.各組代表匯報答案
T: Now, which group is going to show your result to the class? G1: Tea plants grew on the sides of mountains.T: OK, but we also have to give your attention to the tense. Do we need to change the tense?(老師提醒學生要注意人稱和時態的變化,前一位學生少用了be動詞,而且并沒有用過去分詞,第二個學生舉手示意并進行了修正,如下)
G2: Tea plants are grown on the sides of mountains.
T:OK,much better,tea plants are grown on the sides of mountains. (此時部分學生似乎并沒很好掌握,教師繼續)
T: And then?Ss:When the leaves are ready, they are picked by hand and then are sent for processing.
教師板書:Tea plants are grown on the sides of mountains.
When the leaves are ready, they are picked by hand and then are sent for processing.并用粗粉筆標明are grown,are picked by hand,are sent for processing等詞做重點強調。
【設計意圖】
通過討論問題會更加明晰。讓學生組成小組,就某一現象發表見解,做出評判,由“靜聽”的記憶變為熱烈的“辯論”,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生也在相互的組內互助和小組間合作過程中意識到應該養成良好的交際習慣,希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沉浸其中,對需要掌握的語法知識進行探究、分析、運用。
Step3.鞏固和實踐
任務二:要求學生找出對話中茶葉是如何形成的被動語態部分,并嘗試改變成主動語態并編寫一個新的對話,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主動和被動語態的變化規律。
活動形式:小組內交流,小組間探討。
活動任務:運用自主探究的形式找出主動和被動語態轉化中的一些規律。
實施過程:1.教師要求學生閱讀對話中茶葉的歷史,茶葉的形成。(如下),
以下是第一小組學生編的一段對話
T: Where is tea produced in China?P: Well, in many different areas. For "example, Anxi and Hangzhou are widely known for their tea.
T: How is tea produced?P: a plants are grown on the sides of mountains. Whenthe leaves are ready, they are picked by hand and then are sent for processing.
2.組際間交流
在第一小組提交他們的對話后,老師把它呈現在大屏幕上,供其他小組交流。
第二小組代表:“they picked by hand”應改為“they are picked by hand”
第三小組代表“then sent for processing.”應改為 “then are sent for processing.”
3.教師介入:并加以說明引導
如:(1)“Tea leaves are picked by hand.”轉變成 “farmers picked the tea leaves with their hands.”很好,這是被動轉變成主動語態的變化;指出主賓之間要互換,謂語動詞主動時改被動時要把動詞由過去式改為過去分詞,前面還要加be動詞。
下面列出本節課中的一項任務和活動步驟:
(1)學生4~6人一組,收集各地名優特產的圖片資料,并從家里帶一些相關的物品,對于不宜攜帶的物品可以出示其圖片。
(2)教師呈現若干件事物的圖片,如:a watch, a camera,a mobile phone,MP3,some pictures of a rocket,a washing machine,a TV set,a computer...然后組織兩位學生進行示范對話。
(3)學生兩人一組以教室內的物品、學習用具和日常用品等作為道具展開對話
(4)學生四人一組互相觀賞本組成員帶來的物品,組員之間相互詢問并猜測其名稱、原材料、產地和用途等;一名組員負責記錄,另一名組員向全班匯報。
【設計意圖】
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所要達到的知識目標就是在實際情景中學會運用被動語態,從而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備課時始終以任務型教學理念為基本教學手段,本著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前后相連、層層深入,一步步引導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不斷獲得所需要的信息、知識、能力和技能。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
Step4:提供材料,參考資料,完善規則體系
活動形式:首先由學生根據板書和有關資料自主探究,然后在小組內交流。
總結歸納,最后匯報成果。
活動任務:找到主動語態改成被動語態的規律并建立體系。
實施過程:1.教師在大屏幕上打出10個句子,要求學生改成被動語態,即讓學生列舉主動語態、被動語態的句子,即一個學生列舉主動語態的句子,另一個學生把它改成被動語態。
2.第四步老師把課前寫在黑板上的十個主動語態的句子讓學生改成被動語態。
老師同時提醒學生從主動語態變被動語態的步驟:(1)把主動語態的賓語變為被動語態的主語;(2)把主動語態的謂語變成被動語態的謂語;(3)把主動語態的主語變為被動語態介詞by的賓語。
通過練習引出被動語態的三個注意點,即重點及難點,那就是短語動詞的被動語態,,雙賓語的被動語態及復合賓語的被動語態;然后大家一起核對、討論、找出問題、總結提高;最后為了進一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及應用,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了兩個任務,以觀測學生的掌握程度和實際應用能力。
【設計意圖】
這一新穎的方式讓學生感到新鮮,當學生完成這個任務時,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已經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提高,對這一語法現象有了全面的了解。這是一種學生參與的自主探究、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教學方式,它讓學生在體驗活動中自主構建知識,鍛煉勇氣和能力,增進師生理解,強化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Step5:評估
為了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后教師用10道涵蓋各種類型的針對性練習題對學生進行了檢測,以做對9題以上者為優秀,6題以上為及格的標準進行統計,結果在其中一個班里有20%的優秀學生,90%的學生及格。
練習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都對本節課的語法知識掌握得較好。
【案例反思】
該堂課中的教學內容皆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在體驗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課堂中毫不掩飾自己內心激動的心情,都愿意主動表達自己的感想,抒發自己的見解。在小組討論中,同學們能自如地進行交流,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也很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接受他人的觀點,從而在談話中互相啟發,迸發出智慧的靈感,進而共同構思。不僅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增強了參與意識,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投入到有意義的交互活動中。
“探究式”教學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讓學生在教師設置的各項任務中真正“動”起來。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參與學習、樂于表現自己、敢于嘗試探索,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生活的積極性。尤其是在原本枯燥無味、理論多的語法課堂中,“探究式”教學不僅幫助學生掌握了語法知識,更有效地優化了語法課。
參考文獻:
張而培.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時代報告:學術版,2013(2).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