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數(shù)學高效課堂的總結發(fā)言中,經(jīng)常聽到一些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說:“既讓暫差生吃飽,也要讓尖子生吃好。”細細思量,感覺這種說法似乎不可能;因為學生的基礎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的能力也是“遠近高低各不同”。當你在講解基礎知識時,尖子生就會不耐煩,認為這么簡單的知識反復講沒什么意義。當你講解難度較大的題目時,暫差生的眼光瞬間就會變得“癡呆”起來,覺得“蜀道之難”難不可攀!
關鍵詞:分組教學;“連網(wǎng)”;橫向變式教學
著名教育家維果茨基認為: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域就是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與將要達到的潛在水平的一個過渡區(qū)域。一個人的原有水平對后續(xù)學習具有決定性的影響,這種影響遠遠超過其他任何因素的影響。學生對數(shù)學定義、定理、公式、法則、解題步驟等的理解與運用,決定了課堂教學起點、坡度、密度、難度和預期目標。不同學生的“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肯定不同,因此教師的教學必然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每一塊內(nèi)容只適合特定部分的學生群體。
但是,如果我們將學生的“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連成網(wǎng),像那閃爍的霓虹燈般組成聯(lián)通電路,當一個小燈泡亮起時,下一個小燈泡也閃亮了,那么,群燈燦爛交相輝映。
下面,筆者嘗試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來闡釋這個問題。
一、“分組教學”讓組內(nèi)學生之間“連網(wǎng)”
在筆者的課堂教學中,一個班級被平均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八個人;從數(shù)學成績來看,這八個成員中既有尖子生、也有暫差生、還有中等生。當一個數(shù)學問題被提出來之后,小組成員按成績從低到高逐個對條件進行分析,然后總結出解題方法;接下來進行提升與拓展;最后是組與組之間進行對比、辯論及教師點評。如此,一個小組里層次不同的學生,在“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上就連成了一張小網(wǎng)。
在學生自主參與活動中,層次較低的學生有充分展示的舞臺,并且在層次略高同學的幫助下得到提升,在層次最高學生的指導下解決整個題目。而尖子生也在老師的點評下得到了升華。
這里介紹一個“分組教學”學習片段:
例1.如圖1,△ABC中,OA=OB=OC,求"·"=
圖1
學生1:這道題條件不夠,沒有與","相關的條件。
(本道題從表面上看,確實相關條件不足)
學生2:"·"="·"·cos<",">,給的條件用不上。
(比“學生1”有進步,能把相關的知識羅列出來)
學生3:如果OA=OB=OC=1,對解題有沒有幫助呢?
(雖然還不能解決問題,但把一般條件特殊化,如果可以找出規(guī)律,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比前面層次略高)
學生4:"="+","="+",代入"·"有沒用呢?
(貌似把簡單式子復雜化,但卻與題目條件產(chǎn)生聯(lián)系了!)
學生5:"·"=("+")·("+")="2+"·("+")+"·"=1+"·"+(-1)=0
(運算能力不錯,借助前面特殊值解決了問題)
學生6:如果OA=OB=OC=a,
那么"·"=("+")·("+")="2+"·("+")+"·"=a2+"·"+(-a2)=0
(再由特殊到一般,本道題終于圓滿解決了)
學生7:如果"·"=0,那么"⊥",∠ACB=90°嗎?以點O為圓心,OA、OB、OC恰好是半徑,直徑AB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果然如此!
(呵呵,不愧是數(shù)學尖子生,能把所學知識聯(lián)系起來分析問題)
學生8:如果把條件改為:OA=OB=2,OC=1,結果如何?亦或改為:OA=2,OB=3,OC=1,結果又是什么呢?
(糟糕,搶老師的飯碗來了——能對題目進行拓展了!)
老師:學生的合作學習異常精彩,從一般到特殊,再從特殊到一般,最后還能對題目進行總結、拓展與提升,我見證了學生的成長。在學生8所改的條件(OA=2,OB=3,OC=1)下,各組討論看看,把答案算出來;若不能,還需附加什么條件,附加條件后把答案算出來;然后,對這類題型進行總結。
在“分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就像一張張互相銜接的“多米諾骨牌”,隨著“發(fā)展區(qū)”層次的遞升,一個個問題被順利解決,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都有了提高。
二、“橫向變式教學”讓學生的不同知識塊之間“連網(wǎng)”
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知識點上有認知差異,需要把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連網(wǎng)”,讓學生之間知識與能力共享、提高。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知識點也會存在深深的溝塹,使學生不能從整體上對知識進行綜合運用;通過“橫向變式教學”可以把學生不同知識塊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連網(wǎng)”,從而完善知識體系。
例2.如圖2,設F1、F2是橢圓"+"=1的左、右焦點,P為橢圓上任意一點,點M坐標為(6,4),求PM+PF1的最大值。
圖2
(通過“分組教學”,各組同學很快就完成本道題的解答,如下)
PM+PF1=PM+2a-PF2=PM-PF2+2a,
所以,只需求出PM-PF2的最大值,
如圖(PM-PF2)max=MF2,
所以,(PM-PF2)max=MF2+2a=15。
老師:同學們,如果我們把橢圓改為雙曲線,試試看,會出現(xiàn)什么結果。
學生:如圖3,設F1、F2是橢圓"-"=1的左、右焦點,P為雙曲線右支上任意一點,點M坐標為(6,4),求PM+PF1的最小值。
老師:題目雖然改成功了,但解題卻沒有挑戰(zhàn)性;若把點M坐標改為(2,4),試試看,有什么結果?
學生:此時,PM+PF1=PM+2a+PF2=PM+PF2+2a
只需求出PM+PF2的最小值即可。
老師:如果我們把題目改為拋物線,又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
學生:設F是拋物線y2=4x的焦點,P為拋物線上任意一點,點M坐標為(6,4),求PM+PF的最小值。
圖3
通過“橫向變式教學”,讓學生把“橢圓、雙曲線、拋物線”三塊知識中的一些共同性質“連網(wǎng)”,對“圓錐曲線”的統(tǒng)一性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對學生類比、分析、歸納能力的提高有莫大的幫助,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能輕易地發(fā)現(xiàn)一些現(xiàn)象之間的共同本質。
三、“縱向變式教學”讓學生在進階道路上的關鍵點“連網(wǎng)”
在攀登數(shù)學高峰的過程中,學生時常會遇到不可跨越的鴻溝,找不到合適的落腳點;此時,老師應在鴻溝上架設橋梁,在險峰處建立“腳手架”,讓學生有立足之地,從而讓不同層級的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連網(wǎng)”,順利登上進階之路。
例3.如圖4,已知橢圓"+"=1上一點M,直線l1與l2都經(jīng)過點M,且與橢圓的另一個交點分別為A、B,若l1與l2的斜率分別為1和-1;求kAB=?
圖4
(本題雖然運算過程有點復雜,但解題思路還是比較清晰的,故在學生的努力下,還是算出了正確答案)
老師:只要同學們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本道題還是能求出正確答案的。如果我們把條件一般化,看看中原逐鹿,鹿死誰手。
變式一:已知橢圓"+nbsp;=1上一點M(2",1),直線l1與l2都經(jīng)過點M,且與橢圓的另一個交點分別為A、B,若l1與l2的斜率分別為k、-k;求kAB=?
(把兩條直線的斜率改變?yōu)閗和-k之后,運算難度顯然有些加大,從學生那凝重的眼神可以看出,要給出正確的解答不是那么容易)
老師:千山萬水腳下過,一道道難關被攻克,當你費盡艱辛征服后,是否有種感覺“天下英雄誰敵手”?下面舉一反三,我們再看一個變式。
變式二:如圖5,橢圓"+"=1上一點M(2,1),直線l∥OM,且與橢圓交于A、B兩點,MA、MB分別交x軸于C、D;求證:△MCD是等腰三角形。
圖5
在老師的鼓勵下,學生從最初的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上升到了新的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然后以之為基礎,再攀升到更高的一個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深化學生的思維層次。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邁。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的學習最近發(fā)展區(qū)“多重連網(wǎng)”,不僅能讓暫差生吃飽,也能讓尖子生吃好,實現(xiàn)不同層次學生的共同提升;同時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問題,在處理綜合性問題上更加游刃有余;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享受到征服數(shù)學高峰的樂趣,在面對難題時,養(yǎng)成一個自設臺階、獨立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良好學習習慣。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