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新課程教育改革已在我國如火如荼地進行了多年,對于語文課程而言,新課改使其教學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不再是以前以應試教育為背景的壓抑沉悶、死氣沉沉的課堂,相反,它煥發出了無限生機和活力,語文教學成果也達到了理想狀態。以初中語文為例,并結合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對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和成果進行詳細的剖析、論述和研究,旨在供各位同仁參考。
關鍵詞:新課改;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主體地位;教學手段;情感教育
那么,在新課改大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究竟是如何對其所提倡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進行實踐的呢?又得到了怎樣的教學成果?下面,筆者就從自身教學經驗出發,對此論題談談個人感悟和體會。
一、轉變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
傳統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通常采取的是向學生進行單一灌輸的教學模式,即扮演的是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向學生講述課文要點和內容,學生則扮演的是被動接受者的角色,在講臺下死氣沉沉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知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少之又少,致使學生的個性受到抑制,學習思維受到限制。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師必須依據學生身心特點和語文學習特點,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從而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我們應實施一種促使學生主動探究、勇于創新的教學模式,從而做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中《我的母親》這篇課文時,我們就可以改變以往直接向學生講述課文要點和內容的方式方法,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以組為單位對以下問題進行探究:(1)文中描寫了母親的哪幾件事?(2)嘗試找出揭示母親品行的語句;(3)課文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了母親,而其他內容似乎與作為課文內容鮮明精煉概括的問題無關,你認為作者這樣行文結構的用意是什么?(4)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但是為什么除了寫母親如何訓導之外,用更多的筆墨寫了她和家人相處的情形?(5)本篇課文表達的是胡適先生對母親的感恩和懷念之情,但是文中幾乎沒有直接抒情的語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怎樣體現出來的?在學生對這些問題討論完畢后,每組派出一名代表進行歸納陳述,最后,由教師明確,共同得出問題的答案。
這樣,我通過在課堂上采取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與課文相關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探討,一方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對母親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落實了新課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
二、改進教學手段,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使語文課堂變得開放而有活力
傳統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手段為簡單的粉筆+黑板,總是周而復始地用粉筆將課文知識要點羅列在黑板上,這就使原本應該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語文課堂變得枯燥無味、毫無生趣,學生也無法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注重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所以,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我們應改進傳統陳舊、落后的教學手段,注重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使語文課堂變得開放而有活力,并以此使學生獲得與社會現實生活變化相符的語文素養。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中《羅布泊,消逝的仙湖》這篇課文時,我就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引進了課堂教學中,首先,我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了昔日的羅布泊的優美景色:牛馬成群、綠樹環繞、河流清澈,是一處充滿了無限生機和活力的生命綠洲,然后,畫面一轉,展現的是現在的羅布泊的情景:寸草不生、不見飛鳥、令人恐怖,成為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看著畫面上對比如此巨大的結果,學生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震撼,然后,我趁此機會讓學生進入課文的閱讀當中,從而在文本中了解羅布泊的過去和現在,并歸納變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羅布泊消逝的深層原因。
這樣,我通過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引進語文課堂,一方面拓寬了學生語文學習的領域,另一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并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關注生態問題。
三、把握教學特點,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豐富學生的精神領域
受應試教育思想觀念的影響,初中語文教師常常只注重對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傳授和考點的訓練,忽視了語文這門具有鮮明人文性特點的學科對陶冶學生情操、開啟學生心智的重要作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以此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身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我們應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在語文教學中注重情感教育的滲透,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領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比如,在學習八年級上冊中的《背影》這篇課文時,我就通過運用朗讀教學法(即采取教師配樂朗讀、聽錄音、學生散讀等方式讓學生對這篇樸實感人的文本進行感知)和研討點撥法(以學生為主體,重點研讀文本中父親說的五句話、出現的四次背影、三處情感的跌宕、兩個聰明和一聲長嘆)來震撼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深刻體會文本中所蘊含的極為真摯的情感。
這樣,我通過把握語文的教學特點,注重課文內容的價值取向,使學生感受到了文中體現的父子情深,從而促使學生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有助于培養學生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與此同時,我們也達到了新課改所要求的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使學生獲得基本語文素養的教學目的。
總之,新課程教育改革為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也為我們提供了嶄新的教育平臺。希望廣大語文教師能夠緊緊抓住這一契機,認真踐行新課改精神,積極探索新課改教學方法,使初中語文課堂在新課改大背景下獲得的課堂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曹洪娟.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知識觀與語文知識教學探索.山東師范大學,200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