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名作往往極具內涵和意蘊,能為讀者呈現氣象萬千的社會風貌,使人身臨其境,感慨萬分。大家有如此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能夠非常嫻熟地運用很多寫作方法。常見的寫作方法有:烘托、渲染、聯想、想象、抑揚結合、敘議結合、動靜結合、開門見山、首尾呼應、情景交融、承上啟下、托物言志、鋪墊懸念、正面側面、借古諷今、卒章顯志等。
那就讓我們讀一讀,猜一猜以下片段運用了何種寫作方法吧!
片段一:……蜜蜂是畫家的愛物,我卻總不大喜歡。說起來可笑。孩子時候,有一回上樹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點兒跌下來。大人告訴我說:蜜蜂輕易不螫人,準是誤以為你要傷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盡生命,也活不久了。我聽了,覺得那蜜蜂可憐,原諒它了。可是從此以后,每逢看見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總不怎么舒服。
……
這黑夜,我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變成一只小蜜蜂……釀造著未來……
——楊朔《荔枝蜜》
片段二:……會眾即刻分成兩派:一派要發電,一派不要發。我是主張發電的,但當我說出之后,即有一種鈍滯的聲音跟著起來:——“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么屁電報呢。”
這是一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渺視。他蹲在席子上,我發言大抵就反對;我早覺得奇怪,注意著他的了,到這時才打聽別人:說這話的是誰呢,有那么冷?認識的人告訴我說:他叫范愛農,是徐伯蓀的學生。
……
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
——魯迅《范愛農》
的確,它們都運用了抑揚結合的寫作方法。“抑”是貶,批評之意;“揚”是褒,贊美之意。所謂“抑揚結合”,是指作者通過褒貶來立意,評判人或物的技巧。常見的有“欲揚先抑”“欲抑先揚”。
更確切地說,片段一、二都運用了欲揚先抑的寫作方法。
欲揚先抑,詞語解釋為要發揚、放開,先控制、壓抑。作者想要褒揚某個人與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先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運用此種寫作方法,情節曲折,波瀾起伏,前后鮮明的對比,易使讀者產生“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那怎么將欲揚先抑運用到位呢?
1.吹毛求疵找缺點
寫作之前,先列舉人與物的缺點,篩選主要缺點展示給讀者,表達對所描寫的人與物的不滿之情。這些缺點與不滿的存在,能與后文的“揚”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更好地突出主題。
如《阿麻的故事》,文章先寫阿麻的外貌:“臉上滿是麻子,腳一跛一跛的”,阿麻對小孩們很兇,不是“抓”就是“拉”,小孩們甚至會對他“恨之入骨”。大人們對阿麻也是評價極低,因為阿麻收他們的擺渡費,最令他們可恨的是不到一個月擺渡費竟從3角漲到1元,大人們說他“缺德”,敲“竹杠”。甚至于阿麻消瘦了,也挖苦他“為了賺錢連命也不要了”。文章對阿麻一抑再抑。這樣一個作惡多端的人便浮現在讀者眼前。
2.先抑后揚作鋪墊
“抑”“揚”的順序是先寫“抑”,后寫“揚”。“抑”“揚”兩者不能等量齊觀,而是重在后“揚”。“抑”在結構上層層鋪墊,才能為“揚”蓄足氣勢。只有出色地先“抑”,才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為后“揚”作好充足的鋪墊。
如香港作家小思的《蟬》,“近月來,窗外蟬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聽了很煩。”后“在樹下拾得一病蟬”,聽朋友說“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個夏天……秋風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結了”。因此作者理解了蟬的生命意義,于是文章結尾說道“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這篇短文以作者對蟬情感的先抑后揚,表現蟬“竟響徹一個夏天”的生命意義。如果“抑”“揚”順序顛倒,文章感情基調就會南轅北轍。
3.顛倒乾坤感情變
前文缺點的集結為文章做足了鋪墊,讀者對人與物的評價已經極低,該是情感的自然過渡了:列舉優點將“壞”變“好”。一般來說,總是在一兩件小事中突然轉變了對人與物的看法,但在轉變中,情感自然,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如《窗前的木棉樹》,文章先寫木棉樹外形的丑陋:“粗糙,簡單,沒有風姿”,以至于“阻礙了我眺望遠景的視線”,厭惡到極點時“曾建議將它砍掉”,還曾“暗自慶幸:這下可好了,它一定是枯死了”。到此作者顛倒乾坤,轉抑為揚——但后來“樹的形象在我的眼里和心里都變得光輝起來”,“我”喜歡上了木棉樹,還從木棉樹那得到啟示:“美不是可以輕易發現的,它常常隱匿在不起眼的地方,一旦被你發現,就會擁有意外的驚喜”。這樣文章就從前文極度的“抑”轉到后文熱情的“揚”,對比烘托中突出了主題,給讀者強烈的感情沖擊。
欲揚先抑的運用,能夠加大文章反差,使情節錯落有致,收到曲折生動、妙趣橫生的行文效果。對于“抑”“揚”分量的掌握,只能通過不斷地寫作實踐,細細地體會、揣摩。但是請堅信我們也能如大家般將欲揚先抑運用自如,我們的文章也能如大家般跌宕起伏,彰顯我們自身的魅力!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