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課改實施幾年來,“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已成為教師的普遍共識,但是,從日常教學實踐這個層面來說,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意識的缺失仍然嚴重,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范圍僅限于課堂;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形式僅在于課堂答問;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目的僅僅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手段。從新課程理念的主體教學理論出發,通過創設情境、探究整合、解釋運用、總結反思這樣的教學模式的實踐,充分調動了學生在英語課堂教學中主體參與的有效性。
關鍵詞:主體參與型;英語教學;參與模式
一、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主體參與的誤區
1.誤區之一:參與的范圍局限于課堂
許多教師對“如何提高學生的參與程度”的眾多措施只是著眼于課堂上,忽視了學生課前與課后的參與。同時,教師卻又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并留下大量的家庭作業使學生疲于應付。
2.誤區之二:參與的形式局限于問答
平時,常常可見教師用頻繁的問題來制造學生“積極參與”的熱鬧場面,教師濫用提問,使許多沒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充斥課堂。在這種情況下,當學生積極地、但又可以不假思索地用“Yes”或“No”來回答教師沒有價值的提問時,這就是在積極參與嗎?有些問題表面上是啟發學生思考,實質上還是教師主動提問,學生被動回答。
3.誤區之三:參與的效度評價單一
在一些較難的綜合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向全體學生提問,幾個思維較快的學生隨口回答,只要有學生說對了,教師便重復一遍,接著便在黑板或投影上亮出正確的答案就算過了,這樣便認為一堂課順利完成了。
二、學生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1.多樣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參與動力
(1)運用圖示法營造師生互動點
在課堂教學中,我把理科的圖示法運用到英語教學中來,在直觀教學中加深學生對英語文本內容的印象,創造師生互動的興奮點。
例如,我在教學Go for it教材七(上)Unit 4 Where’s my backpack?這一單元時,在教in front of 和 in the front of 這兩個詞組時,為增強學生的直觀印象,我在黑板上畫了兩幅簡筆畫:
B在A的前面:
■
這兩幅畫一畫出來,學生對兩個詞組的區別就一目了然了。避免了學生在運用這兩個詞時產生錯誤。
(2)運用肢體語言增強互動感染力
教材中有許多單詞、短語、句子都可以用動作來幫助學生加強對難點、重點的理解,避免枯燥、機械的單純識記。例如,學習動詞如:fly ,swim , jump, climb, run等詞時,我用一個有“飛、游、跳、爬、跑”等動作的小游戲帶著學生一起邊說單詞邊做游戲,學生在互動中激發了興奮點,一邊開心地讀著單詞一邊跟著老師做游戲,課堂歡快愉悅!動作教學是教學互動中最常用、效果也很明顯的一個教學方法,對學生理解與記憶新學單詞、詞組有著很好的作用,訓練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
(3)運用歌曲卡通表演增強學生的互動興趣
Go for it教材七(上)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 這一單元中want to do的用法是一個重難點,學生們在具體運用時常會混淆。單純用語法加以強化記憶,學生覺得索然無味,為此,我采用動畫視頻歌曲“Let’s have fun today!”作為presentation,讓學生跟唱,并且用超級可愛的迪斯尼卡通動物的表演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的興趣,在平時的課前或課中,我都會預先準備好卡通動物,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在音樂和游戲中快樂地將want to do這一知識重點加以落實。
(4)運用積極評價保持參與興趣
心理學認為,表揚是引導孩子們行為習慣發展的最有效的外顯手段。教師對學生的贊許在一個詞語、一個眼神、一個手勢中化為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改變不良習慣,產生積極行為表現。我班有位男生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這使他很自卑,讓他開口說英語難上加難。在一次小組活動中,我看到他開口與別人說了一句英語,我抓住這稍縱即逝的瞬間,及時地大力表揚了他,同學們也為他鼓掌,增強了他交流的信心。在這以后,他見到我時會主動和我打招呼,上課發言也積極起來了,慢慢地他會和同學們交流了,如英語課堂上他成了積極發言分子。因此,調動學生的情感是保持參與興趣的積極保障。
2.“主體參與型”課堂教學的具體操作
(1)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感受課文主題
在上How to make banana milk shake時,我為了能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詞意,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切身感受課文所表達的主題。我在家里錄制了制作banana milk shake過程的VCR,主要用first,second,then,after that,finally等連接詞把這些步驟連貫起來。課前,我準備了果汁機,香蕉,酸奶等材料,上課時,孩子們看到老師帶來那么多的東西,顯得很好奇。我先播放了制作奶昔的VCR,讓孩子們注意觀察,先熟悉制作的步驟。接著,筆者問孩子們,你們想不想喝香蕉奶昔呀?孩子們大聲說,當然想啊!然后,我拿出材,和孩子們一起邊回憶VCR的步驟,邊動手制作奶昔。First,peel the banana.Second cut the banana. Then,put the banana into the blender.After that,pour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Then turn on the blender.After several minutes,turn off the blender.Finally,drink the milk shake.
奶昔做好了,孩子們歡呼著紛紛拿出杯子要嘗嘗這個親眼看著做出來的香蕉奶昔,邊嘗邊稱贊味道好極了。接著,我讓同學自己動手操作,邊操作邊解說步驟。就這樣,在制作奶昔的過程中,熟悉并掌握了連接詞的使用,能更快地理解課文主題和內容。
(2)應用新知,品嘗獲得方法的樂趣
上新課前,我先設計了幾個小游戲,吸引學生對未知知識點的注意力,激發他們探究欲望,在游戲中學習,在學習獲得快樂。
學生課堂小組操練: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運用關聯詞,我以“開小火車”的游戲讓學生把First,...Then, ...And,...Then,...Next, ...At last, ...等關聯詞串聯起來,
把要表達的制作進程的句子表述完整,學生邊開火車邊連接詞語,每對準確一個詞都會引來一串歡聲笑語。對于容易混淆意思的短語,我讓學生仔細聽、認真記內化知識點,以便更好地運用。
另外,我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How do you make a super fruit sandwich?” or “How do you make a great turkey sandwich?”進行變式運用。 為此,我設計了制作菜譜的活動。我把全班八個小組劃分為四個小組,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形象而直觀地制定菜譜,然后小組間進行競賽。學生在形象而生動的多媒體圖示的幫助下,運用新知解決問題,達到知識的有效遷移,同時,學生在組內互幫,組外進行競爭,達到知識點的有效內化,盡情品嘗英語學習的無盡樂趣。
(3)主體參與的練習復習模式
首先,選題類型要多樣,思路靈活,難易適中。在題目的深度上做到不選偏題、怪題,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靈活新穎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求解欲望,使學生主動探索,主動要求進行主體參與。
嘗試性解答是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的重要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水平,給他們以方向性引導,不對具體題目做提示,避免用教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自己完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工作,找準問題的本質,設計或選擇正確的解題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體在復習中可以進行局部或全方位的交流,互相借鑒解題過程的思路,共同分享解題探究活動中的成功,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難題、重點題弄懂弄透,掰開揉碎,并且引導學生分析解題過程中的失誤,尋找避免這種失誤的方法。
教師要明白學生主體參與模式程序是綜合模式,沒有固定程式,必須高度重視并遵從模式變換原理,使之多樣生動,遵從模式的包容性。
三、學生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實施取得的效果
1.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心理得到改善
通過主體參與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建立起了新型的師生關系,課堂學習環境和諧、民主、平等,提高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參與意識,掌握了教材的知識內容,提出自己對各種問題的觀點和見解,學習變為了主動的“樂學”。
2.主體參與型課堂對教師的自身素質提出了挑戰
英語教師要從現實生活或英語材料中挖掘出好的問題,需要教師尋找出英語知識的“影子”,激發教師對英語教學的熱情。師生之間的平等合作、指導、交流,要求教師具備嚴謹的教學態度,善于與學生心靈溝通,了解學生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形成“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保持學生的最佳學習狀態。
主體參與式的教學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亢奮之中,學習的態度、行為必然是積極的。實踐表明,課堂上所養成的主體參與意識、參與精神、參與能力可以遷移到其他學科問題的解決上,產生積極的效應,同時也保證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威廉.維爾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導論.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2]王美英.“主體參與”的誤區及對策.山西教育,2003(1).
[3]王升著.主體參與型教學探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