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來,發現幾乎每節歷史與社會課都有“拓展”這一部分內容。“什么是拓展?為什么要拓展?拓展些什么內容?拓展的效果怎樣?”這一系列問題始終在我的腦海里縈繞著。通過不斷思考和教學經驗積累,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拓展是必要的。就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拓展的知識范圍、深度和有效性進行一些論述。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拓展
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來,受惠于課堂教學磨煉和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學習,使我增長很多知識和經驗。發現幾乎每節歷史與社會課都蘊含“拓展”這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什么是拓展?為什么要拓展?拓展些什么內容?這樣的拓展是否必要?拓展的效果怎樣?”這一系列問題始終在我的腦海里縈繞著,是平時課堂教學中需要去解決的問題。
課堂教學拓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依據該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目的,在一定范圍和深度上和外部相關的內容密切聯系起來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拓展是豐富教材的需要,是貼近學生的需要,是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特點決定的。下面就八年級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有效拓展做一些論述。
一、對歷史知識范圍的拓展
初中歷史教材雖有一定的范圍,但學生對涉及的內容知曉后,可能并不一定受限定范圍的約束,有時會主動要求擴大知識的范圍。曾聽過一節八年級的歷史課,教師講到秦朝統一天下后,秦王贏政加強皇權,自稱始皇帝,并規定皇帝自稱為“朕”,皇帝頒布的命令叫“制”和“詔”。這時,有一個學生舉手提問:“老師,帝王自稱‘孤家寡人’,也是從秦始皇開始的吧?”這個小問題是教師沒有想到的,一時語塞,他只好坦誠地回答:“我不大清楚,下課后我查查看吧。”
北京大學李零教授的《花間一壺酒》一書,在《天不生蔡倫》一文中,作者提到了這樣一件事:在一堂歷史課上,當老師講到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時,他的兒子問老師:蔡倫發明紙以前,人們用什么擦屁股?結果把老師惹得大怒,把他兒子趕出教室。其實學生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突破了造紙術發明對文化傳播、教育普及等影響的范圍,觸及紙的發明與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而這一點恰恰是教學內容中未涉及的,然而又是紙的出現必然延伸的結果。
初中生貌似成熟,但其實是處在半幼稚、半成熟的過渡時期。其思維的特征基本上是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具體形象的感知)→形成歷史表象→掌握歷史知識,激起積極的情感,進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和提升科學創新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具體場景的體驗是基礎。比如“西方文明的搖籃——古代希臘”中,教學的核心內容(民主政治),時間(古代),空間(希臘)等方面都離學生的直接經驗很遙遠,學生對這塊學習內容非常陌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內容的適度拓展,為學生提供可感知、易體驗的具體、形象的歷史內容。希臘民主政治的產生得益于古代希臘獨特的自然、社會環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權利的公民,而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又成為希臘輝煌燦爛文明的政治保障。
現行的歷史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內容基本上是條條綱綱的形式呈現。如果教師上課只是照搬教材,那歷史課就只剩下幾條體現中心內容的干巴巴的“樹干”。因此,教師很有必要為“樹干”添枝加葉,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讓學生既見樹木又見森林,使其能夠從容地在歷史的“叢林”里探索、體悟和成長。
二、對歷史知識深度的挖掘
中學歷史教學涉及的內容多是基礎性的,但由于歷史的信息及其傳播途徑是多種多樣的,使學生不會停留在基礎性知識的層面上,而是繼續深入。例如,我對有一次聽課印象很深,那是在學生討論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原因時,當一些學生說到是由于秦國的商鞅變法比較徹底、經濟實力雄厚、軍事戰略得當等。有一個學生說:我知道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秦人比中原六國的人要剽悍,驍勇善戰;一個是秦人善養馬,軍隊中的騎兵很厲害,六國的步兵不是對手。顯然,這個學生看過一些課外的歷史讀物,了解了更多的知識,并且將這些知識聯系起來,使得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更加深入,延伸到了秦國軍隊的素質以及戰術的層面上。
“拓展”時應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可見,培養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堪稱歷史教學的靈魂,也是歷史教學的真正魅力所在。
有位老師講到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有學生會認為宋太祖是一個卸磨殺驢、鳥盡弓藏的險惡小人。對此,教師做如下假設:假設你是宋太祖的一個謀士,面對節度使割據一方,大臣居功自傲的局面,你準備向宋太祖獻什么計策來穩定北宋的統治?當時就有學生說:殺死那些節度使和大臣,以絕后患。我就進一步問:如果殺死他們,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有的學生就說:不但宋太祖會背上千古罵名,還有可能激起兵變,北宋就可能因此而亡。進而有些同學就認識到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方式,既避免了宮廷流血事件的發生,又剝奪了武將的兵權。和那些殺戮功臣的皇帝相比,宋太祖既顯得有人情味,又鞏固了統治,可謂是一個英明的君主。
當評價康熙大帝時,我們一般認為他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在他統治時期經濟相對發展,政治比較穩定。但如果把他和同一時期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相比,他就有點黯然失色了。同為封建帝王,同樣是為了加強專制統治,但彼得一世相對來說開明得多。康熙大興文字獄,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彼得一世大力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康熙重農抑商,壓制商品經濟特別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而彼得一世推行重商主義,順應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和世界的潮流。
歷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它由無數個看似相互獨立實則相互聯系的知識點構成,它的發展又受一定規律的制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都不是孤立的,它們都與其他事件和現象存在著內在的本質的聯系。歷史知識的這一特點也決定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歷史教育”,即從教育的高度來看歷史教學,它并不僅僅指學生記住或懂得了多少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生成一些讓人終身受益的內在的東西,也就是思維、方法、情感、意志和人格等。
三、注意課堂拓展教學的有效性問題
1.教學拓展需要找到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注意學生的情緒調控
這個結合點最好能落實在最能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興奮點”和“激情點”上,由此喚起學生的思考,激起學生的共鳴。情緒調控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效率。在涉及一些熱點問題的拓展,比如當前的朝鮮半島危機問題、金融危機問題、黃巖島、釣魚島問題等,輔助的視頻和圖片資料等教學資源,容易引起學生的興奮情緒。但是有的學生在沒有弄清楚老師拓展這類問題的“目的”前提下,情緒一下子就高過了頭,沖淡了基礎知識的掌握,也偏離了拓展的初衷,中斷了本來連貫的學習思維,從而降低了拓展教學的有效性。
2.教學拓展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注意度和量的問題
在信息的選擇上首先一定要與文本緊密聯系,要圍繞教學目標,要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老師不能一廂情愿地賣弄知識。一節課的容量過大,拓展的內容多了,容易引起學生既有知識與新學知識的交叉干擾,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疲勞感,導致學習注意力和積極性的下降,降低了課堂拓展教學有效性。我們必須遵循“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重難點是課堂高效教學的基點”的原則,攻其一點,不及其余。無視教學目標和要求,無視教學重難點,貪多求全,結果肯定是吃力不討好的。有教育專家說:“一位壞教師是不停地奉送知識,一位好教師是教給學生發現知識。”與其耗時費力地給學生兜售知識,不如給學生一把解惑的鑰匙,給學生一方自由的舞臺,讓他們自主地去鉆研。
當今社會需要創新精神,創新無疑是一個不斷地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并在解決問題時發現新問題的過程。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之一,而“情景再現的史料拓展及問題的拓展延伸”是目前公認為學校歷史課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方式,培養這種能力的途徑之一。盡管對我來說有效拓展的探究還剛剛起步,許多方面還需要進一步規范和實踐。但我相信,在不斷的實踐和糾偏的過程中,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拓展教學會被越來越多的廣大同行認可、踐行。
參考文獻:
[1]鄭少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方法淺談.學科建設,2012(2).
[2]李零.花間一壺酒.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05.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