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課堂語言除要有嚴密的邏輯性外,還需要有趣味性相配合,才能提高課堂效果。現將平時教學中以及參考書中看到的趣味性教法歸納如下:
一、諧音法
電解水實驗中,負極產生氫氣,正極產生氧氣,且氫氣的體積比氧氣大??偨Y為“負氫大”,為方便記憶,用諧音讀作“父親大”,這樣既形象,又易記憶。
二、編順口溜法
學生對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步驟很容易搞錯,因此編了順口溜為:“氫氣早出晚歸,酒精燈遲到早退。”學生一讀就記住了。
三、形象深化法
一氧化碳有毒,開始學生容易遺忘這一化學性質。教師可講述因煤爐使用不慎而發生煤氣中毒的故事,使對一氧化碳的毒性形象在學生腦海中加深,考查時就不易漏填這條性質。
四、特征比較法
每一事物都有特征,且事物間的特征比較更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和開拓思維能力。在講述一氧化碳結構時,就與二氧化碳比較,在講述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時,就與氫氣、木炭比較,在講述原子、分子、離子之間的關系時,就在他們各自的特征中進行比較。應用這種方法,教師應以事物的特征為突破口,讓學生來總結比較,這樣就能收到良好教學效果。
五、轉換角度法
化學復習課是教師最難上好的一堂課。采用轉換角度法就能解決這個難題。如在復習“碳和碳的化合物”這一章節時,先要學生總結出以二氧化碳為中心的各物質間相互轉化的十二個化學方程式,再要學生寫出有碳或碳的化合物參加的四種基本反應類型的反應方程式,教師不斷變換角度,讓學生在嶄新的方位上復習。
六、聯系實際法
教師在講到熟石灰的化學性質時,可列舉出熟石灰與實際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例子。①石灰水可以涂抹墻壁,使墻壁變白;②石灰水能檢驗或除去二氧化碳……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使學生有成功感,提高學習興趣。
七、學科滲透法
學科滲透教學是幫助學生學好化學的一種方法。在上到“碳和碳的化合物”這章內容時,請學生朗誦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并提問:四句詩中哪幾句是物理變化?哪幾句是化學變化?并寫出相關化學方程式。教師在學科間進行橫向聯系,促使學生產生學科間的正遷延,有利于化學知識的掌握。
八、實驗懸念法
化學實驗是進行趣味性教學的特有手段。在初中化學中,在做金屬腐蝕的實驗探究時,就在實驗前提出鐵釘放在干燥的空氣里,潮濕的空氣里,蒸餾水里各有什么實驗現象的懸念,讓學生先推測,后實驗論證,最后實驗小結,學生對這樣的實驗感受很深,所學知識能前后聯系,拓寬知識面。
九、借代比喻法
有些化學理論比較抽象,難以理解。例如: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組合,教學時,教師用“搭積木”來講解,利用積木可以搭成一座橋,打散后,又可重新搭成一個城堡。橋變成城堡的過程和化學變化的過程相似,一個個積木相當于原子,橋和城堡相當于分子,化學變化中,分子改變而原子不變。這種借代比喻法能使學生深刻理解抽象的內容。
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將各種趣味性教學方法交替使用、合理搭配,將會產生更佳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中要做個有心人,不斷創新、不斷積累,使我們的教學都成為有效教學。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