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學生學習辛苦是有目共睹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從國家、民族未來發展來規范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深入推進素質教育。“減負”要求控制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控制學生課后作業量,減輕他們繁重的學習負擔。不加班加點,不搞題海戰術,“減負增效”的出路在何方?我覺得關鍵還是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他們大膽創新和實踐,引導他們從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活動獲取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為了有效實施課堂教學,筆者從以下從幾個方面談談在實施中應該重視的問題。
一、有效創設情境
良好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能喚起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學習新的知識鋪平道路,從而引發他們的數學思考。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數學課堂也有了較大的變化,教師要想方設法創設有趣的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來開展自己的教學活動,這無疑會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情境的創設脫離了數學學習主題,就會陷入課堂學習時間和學生的思維糾纏于毫無意義的人為設定之中。這樣,既費時,又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因而,我們在創設問題情境時,必須要考慮到有效創設情境。
二、有效提出問題
課堂上向學生提出問題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課堂上提出一個巧妙的問題,通常會收到“點至關鍵,一問入神”的良好效果,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每一個細胞,從而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怎樣提高每一個數學問題的有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1)問題要有方向性;(2)問題的難度要適中;(3)問題要有啟發性;(4)問題要有探究性。
三、有效合作探究
我們知道,合作交流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它強有力地挑戰了教師“滿堂灌”的行為,同時也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合作的機會,“眾人拾柴火焰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學會合作探究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實施中,學生的合作學習有時往往只拘泥于形式,片面追求表面的熱鬧景象,不注重實際效果,忽略了課堂教學的根本。如合作探究操之過急、合作時間短暫、學生合作能力薄弱、合作次數太多等都會使合作學習浮光掠影,對于提高學習效率沒什么幫助,甚至影響學習。此外,在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實踐中,不能忽視教師的有效合理的引導,要知道教師可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當學生在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假如偏離目標或脫離本質時,教師應該“該出手時就出手”,矯正偏差、糾正錯誤,從而引領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感悟、體驗與建構。
四、有效練習反饋
在課堂上學習了概念、定理、法則、例題后集中安排一定量的鞏固練習,如果這些練習一方面缺乏考慮學科前后知識聯系緊密的特點,前面知識掌握不扎實容易影響后面內容的學習;另一方面如果沒有照顧到基礎薄弱的學生,甚至部分同學因間隔時間過長、內容過多,將會出現學了后面忘了前面、練了前面忘了后面,最后煮成一鍋夾生飯的現象??傊?,我們要進行有效的練習反饋。
參考文獻:
顧漢文.淺談初中數學有效課堂教學策略[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