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應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呢?為了求解這個問題,筆者曾進行過多次的嘗試和探討,但都沒有找到一個固定的模式,只是最近在學習一些有關教學改革的資料時,偶爾讀到一兩篇介紹培養思維能力的經驗之談,并因地制宜地付之于教學實踐,才有所“領悟”。
一、以趣激情,誘發想象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直接與其學習活動本身有聯系的,只有真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其聽課的反映,才能促使其展開想象,深入思考,達到教學的目的,即所謂的“心中有喜,則其進自不能已”。例如,有位教師講授《白揚禮贊》一文,在引入課文時,他先把關白楊樹的一首詩寫在黑板上:“北方有佳樹,挺立如長矛;葉葉皆團結,枝枝爭上游。”教師接著有表情地朗誦開了,他那豐富的感情,抒情的語調,抑揚頓挫的嗓音,竟然像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學生不自覺地跟著朗誦起來。朗誦完畢,教者有意識地提問:“詩中所贊美的佳樹是指哪一種樹?大家見過這種佳樹嗎?”學生思考片刻,便競相答問,有的說:“樟樹”,有的說“桉樹”,有的說“白楊樹”……經過對照詩句考究,最后大家一致認定是白楊樹。這樣以趣激情引入課文,不僅能使學生增強求知欲,而且能激發學生頓生疑慮之情,困惑之感,急著去閱讀思考。
講課應富有“趣味性”,并不等于隨心所欲地獵取一些離奇古怪或低級趣味的笑料,以致把學生逗得哄堂大笑,而應該把科學性和趣味性有機結合起來,做到把知識寓于趣味之中。
二、設問激疑,啟迪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打開學生思考器官鑰匙,誘發學生質疑問難呢?筆者認為,關鍵在于是否善于巧布疑陣、激發意向,給學生指導思考的方面找答案的蹊徑。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白楊禮贊》一文的第五自然段時,他先把關鍵性詞“筆直的干”“丫枝一律向上”“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等板在黑板上,然后有意識地激發啟迪,引導學生抓住這些詞語去想象白楊樹的內在氣質,即由“形”到“神”,把問題引向深入:
師:“筆直的干”突出白楊樹的怎樣言格?
生1:正直!
生2:偉岸!
師:“丫枝一律向上”突出了白楊什么性格?
生1:奮力向上!
生2:力爭上游!
……
大多數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回答也很有創意,但也有個別學生并沒有回答,而是在教師的誘導下另有所思,頓生疑竇。有個學生提出疑問:“椰樹和白楊樹相比,不也是參天聳立嗎?”這么一問,使大家的思維更活躍了,滿堂議論紛紛,于是教者便抓住這一轉機,因勢誘導,激發學生圍繞著“誰美”的問題,深入思考,做到“聲入心通”。下面是部分學生的發言:
白楊樹的外部特點象征了北方農民堅持抗戰的精神,它的“神美!”
——椰樹生長在南方亞熱帶地區,也和貴族化的楠木一樣,在這點上是不值得贊美的。
——椰“美”在“形”,楊“美”在“神”,只有白楊樹能象征我們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和革命意志。
這些議論盡管不那么“標準”,但它是學生通過思維想象而取得的創造力。
編輯 溫雪蓮